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規劃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董占峰。
12月12日,新京報以“碳路先鋒,綠色未來”為主題的“2023零碳研究院綠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 論壇聚焦中國在全球氣候行動目標下的發展方向。 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規劃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董占峰在主題演講中分析了ESG(一般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發展的新形勢、面臨的重點問題以及ESG體系建設的重點方向。
董占峰指出,當前,我國ESG發展已進入快車道,需要以加強環境資訊披露為抓手,逐步規範ESG評級、標準和投資體系。 “在當前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發展階段,ESG發展中的E(尤其是產業領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
此外,董占峰認為,ESG投資是補充綠色投融資缺口的重要一環,構建依託銀行主體的ESG產品體系將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方向。
ESG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資訊披露的標準和規範。
與世界相比,中國的ESG起步較晚,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2024年,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國ESG進入起步階段2024年後,我國ESG進入探索發展階段,環境資訊披露要求更加清晰和嚴格2024年以來,我國ESG進入深化公升級階段,環境資訊披露要求進一步細化,上市公司全面披露成為趨勢。
董占峰認為,自“十三五”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我國ESG發展步入快車道。 但目前缺乏統一的ESG資訊披露標準,存在發行人數量多、不同上市公司遵循的不同資訊披露標準缺乏統一規範、可比性差等問題。
資訊披露、評級和投資之間存在資訊需求碎片化,資訊透明度低導致ESG申請成本高,加劇了投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資訊鴻溝。 對此,董占峰認為,整合資訊標準和第三方服務是潛在的解決方案。
具體來說,下一步,中國的ESG需要在資料上進一步下功夫。 在資料質量方面,應充分利用高解像度環境監測和監管資料開展ESG評級,如使用符合國家監測規範的汙染物自動監測資料、排汙許可證實施資料等在監管方面,進一步完善ESG評價體系設計,推動發布量化、可比的ESG資訊披露框架指導檔案深化環境資訊公開制度改革,構建自願性與強制性相結合的環境資訊公開制度。
目前,ESG投資產品仍存在“漂綠”操作,投資目的與風險不匹配。 董占峰補充道,“投資者對ESG投資策略缺乏了解,降低了投資意願,ESG債券投資佔比很小,相關衍生品在國內尚屬空白,綠色債券滲透率仍然較低,綠色金融債券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滲透率不足1%。 ”
鑑於中國ESG發展面臨的上述問題。 董占峰指出,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推動下,中國賦予了ESG發展新的內涵。 企業除了注重傳統財務業績外,還應注重履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標建設的環境責任,以及共同富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社會責任。
加快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中國ESG制度體系。
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ESG體系?
董占峰認為,監管部門可以進一步完善ESG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推動發布量化、可比的ESG資訊披露框架指導檔案,強調環境、碳中和相關指標的創新與建設發布ESG投資指導檔案,引導市場深化ESG投資意識;與國際ESG披露標準接軌,結合企事業單位環境資訊披露制度和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的實施,兼顧環境指標的多樣性和系統化,逐步拓展框架,確保有效性。
金融機構應將ESG納入金融機構專案篩選,以支援綠色創新和轉型為機構投資者開發更多綠色、可持續的投資產品選擇;加強對市場參與者的引導,提高機構投資者識別環境風險和防範風險的能力,引導更多投資者提供個人ESG資訊。
對於企業而言,需要提高綠色治理意識,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實際經營計畫,認識到綠色治理對長期價值的重要性強化ESG實踐,提公升ESG績效,加強內部治理,提高投資效率進一步完善企業環境資訊公開。
2024年12月,經**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環境資訊依法公開改革方案》提出,到2024年,環境資訊強制公開制度基本完成。
針對深化ESG框架下環境資訊披露制度的改革建設,董占峰提出,一是推動環境資訊披露制度與ESG協調發展,二是構建自願性與強制性相結合的環境資訊披露制度,三是加強環境資訊披露與環境信用評價的銜接政策方面,四是著力推進制度建設和市場服務,提高資訊披露質量,五是加強環境資訊披露的排程、評估和公示推廣。
新京報 殼牌財經記者 趙方圓 編輯王金宇 校對員 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