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能評定職稱”的高校,博士生總是爭先恐後地申請
近日,科研和學術界再次掀起了一場關於“課題和職稱”的討論,尤其是在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公布了今年的專案成果之後。 一篇題為“如果我贏了就拿不到職位”的帖子,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並引發了熱議。
在這篇文章中,有人說,“如果你贏了**,你就拿不到職稱,你要看教學,你要看學生的工作,你要看你有沒有行政職位,你要看你......多久資格。“年輕教師很難評估自己的職稱。 這引起了人們對“青椒”(年輕大學教師)的關注,並討論了他們的工作條件和大學環境。
一位老師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十年前他進入一所大學時,醫生比較稀缺,考核職稱也比較容易。 然而,隨著近十年來博士畢業生人數的大幅增加和各種競爭因素的出現,專業職稱的評審難度顯著增加。 教育部發起“破五”行動,對青椒提出更高要求,科研成果、專案、專利、獎項等成為專業職稱的標配,國家自然科學**等專案是關鍵一步。
雖然很多青年教師努力開展科研工作,但申請國家級專案難度極高,成功率低,而且逐年下降。 今年,國家自然科學**的整體資助比例已降至1603%,沒有國家基金專案的青年教師面臨職稱評定的困境,被認為是“要麼公升要麼離”的局面。
同時,“博士生延期”導致博士生畢業時普遍超過30周歲,使他們更難爭取時間進行科研。 一些青郊夫婦在大城市買了房產,沉重的房貸負擔迫使他們在校外打工,導致他們的研究時間被擠壓。 雖然“青年長江學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頭銜可以提高薪資,但月收入對於普通青椒來說並不高。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的薪酬待遇備受關注。
一方面,關於大學教師工作環境的傳聞很多。 有人說,高校教師工作時間靈活,輕鬆快樂,享受豐厚的福利待遇,如“幾百萬科研經費”、“幾十萬安家補貼”、“入職分配福利房”等,使得高校教師這個職業備受追捧。 另一方面,社交網路的快速發展,也暴露了無數高校教師的現狀,如“副教授月薪4700”、“工資不如應屆畢業生”等,讓人對高校青椒的待遇產生質疑。
縱觀各高校的招生計畫,現在的大學市場兩極分化嚴重。 一些高校的薪資比較低,比如上海某生化環境材料專業的大學講師,月薪只有7000多元,他也面臨著“要麼公升要麼走”的困境。 另一方面,為了引進人才,一些高校提出了年薪60萬元的“百人計畫”等高薪招聘專案。
一位文科講師在社會**上分享了自己在高校的收入,揭示了普通高校青椒的實際收入。 青椒職稱低,底薪一般不高,年底有2-3萬元的年終獎。 入職時的“一錘”入駐津貼和科研經費視情況考核,總金額在5-10萬元之間。 雖然公積金每月1700元左右,沒有“分配”的福利房,但可以以較低的**購買。 整體來看,乙個文科青椒的工資總收入在每年12-13萬元左右。
近日,為了引進人才,寧波某第二所高校發放了110萬元的博士安家津貼,引起了一些關注。 然而,這個數字雖然很吸引人,但考核要求卻相當嚴格,被調侃為“堪比獲得諾貝爾數學獎”。
在目前的大學市場中,大多數青椒的收入水平大致相當於中國二線城市白領的平均水平。 同時,高收入群體也面臨著更多的科研任務和學術要求,形成了魚掌難兼備的局面。
近年來,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其收入不成正比,各地都出現了“教師爆棚降薪”的局面。 有教師表示,蘭州等地已經減薪一兩年,涉及減薪15%。 山東的一位教師甚至說,他的工資平均每年被削減4萬元。
高校教師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內捲的壓力。 在“學術象牙塔和學術流水線”之間掙扎的青椒們,不僅要面對平庸的薪資水平,還要應對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急於考核職稱。
儘管如此,大學仍然是博士生的理想之地。 在各行業競爭激烈、人才過剩的時代,高校對博士畢業生依然具有“最佳吸引力”。 然而,隨著指標的增加,學術界的競爭日趨激烈。 在選擇未來的發展道路時,博士畢業生需要權衡得失,樹立正確的心態,思考人生的方向。
以上內容資訊**為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真實的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本文作者認同文章中的法律、規則、觀點、行為,並對相關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對上述任何或相關問題概不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