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歐洲國家的經濟和工業面臨巨大壓力。 法國的馬克龍作為歐洲領導人之一,不得不親自前往美國與在美國的拜登進行談判,希望為歐洲企業贏得一些好處。 會晤期間,兩國領導人還討論了俄烏危機問題。 馬克龍表示,他將繼續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公尺爾·普京保持聯絡。 回法國後,他還公開表示,“如果俄羅斯願意和平解決烏克蘭戰爭,西方應該給予其安全保障”。 這些言論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
據《觀察家報》報道,馬克龍在接受法國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俄羅斯一直擔心北約東擴對其安全構成威脅。 北約還在俄羅斯邊境部署了**,可能危及俄羅斯,這也是俄烏衝突爆發的原因之一。 馬克龍認為,如果普京願意就烏克蘭戰爭進行談判,西方應該考慮到俄羅斯的安全需求。
馬克龍的話沒有錯。 為了自身的防務和安全,北約不顧俄羅斯的反對,一直在東擴,甚至想把烏克蘭納入其體系,把防線推到俄羅斯家門口,這是西方認為合理的。
然而,當俄羅斯為了保護自己而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時,西方卻說這是“侵略”,並以“維護和平、支援烏克蘭領土完整”為藉口,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發動了一場“人間戰爭”。 這是西方的“雙重標準”,是不公平的。
俄羅斯的安全需求也是俄國在俄烏三國衝突爆發前斡旋時,俄德三國提出的重要條件。但是,從戰爭的最終爆發來看,西方當時並沒有真正尊重俄羅斯的立場,即“只允許自己點火,不允許別人滅火”。
由此可見,北約是引發戰爭的主要當事方。 現在,衝突已經持續了10個月,歐洲的安全狀況沒有改善,但因為戰爭的影響,它遭受了能源危機、經濟衰退的後果。
因此,馬克龍看到,如果繼續這樣打下去,歐洲將是最大的“輸家”,他站出來說了一句公道話,那就是如果俄羅斯同意談判結束戰爭,西方也應該保證其安全。 沒想到,“馬克龍計畫”一出,就遭到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猛烈批評。
首先是烏克蘭,基輔有人說“俄羅斯不需要西方的安全保障,但世界需要俄羅斯的安全保障”。 立陶宛說,然後有幾個波羅的海國家,“只要俄羅斯不攻擊和占領其鄰國,他就會有安全保障”;拉脫維亞表示,按照馬克龍的做法,就是落入俄羅斯的圈套,即“西方和烏克蘭是這場衝突的責任方,俄羅斯是受害方”。 最後,芬蘭前總理不同意馬克龍的說法。
顯然,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這兩個國家是自衝突爆發以來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最為活躍的國家,也是歐洲最緊隨美國的國家。 然而,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等歐洲老牌國家卻傾向於法國的主張,因為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也曾說過,歐洲的真正安全需要俄羅斯的參與。
事實上,經過10個月的俄烏衝突,也證明歐洲不如衝突前安全,他們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只是為了美國制衡俄羅斯的工具。 最後,它又會被美國勒索。 在衝突之前,俄羅斯一直是歐洲“可靠的能源供應國”,並沒有像美國那樣勒索歐洲。
至於是否談判,拜登表示,只有俄軍撤軍才行;烏克蘭** 澤連斯基表示,他要求恢復烏克蘭的領土完整、賠償戰爭損失、懲罰戰犯等。 俄方表示,這些條件是不可接受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各方“坐下來談判”還是很困難的。 但是,歐洲有能力讓“馬克龍計畫”成為現實,因為北約的大多數成員國都是歐洲國家,如果不再支援烏克蘭,美國將無法堅持下去,烏克蘭也無法戰鬥,最終只能回到談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