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環球時報》近日韓媒綜合報道指出,南韓造船業預計今年將連續第三年失去“第一”寶座,被中國奪走。 全年接到的訂單數量總體上會繼續位居全球第二。 這意味著“南韓第一造船業”已經連續第三年坐上了寶座。 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南韓仍然對“造船第一”的桂冠保持著另一種信心,也許只有印度人才能與之匹敵。
英國專業機構克拉克森發布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全球新船訂單量同比減少21艘,其中南韓接到的訂單數量同比減少39艘,共計201艘,修正後總噸位955萬艘。 相比之下,中國訂單同比減少6艘至995艘,總噸位為2189萬噸,中國有望再次成為全年“造船業第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韓媒對“造船先行”失利給出的解釋是,由於訂單激增,南韓造船廠開始篩選訂單,更傾向於高附加值船舶和環保船舶,如甲醇動力貨櫃船、液化二氧化碳船、氨運輸船等難度較大的船型也開始建造。 然而,距離年底僅剩乙個月的時間,南韓三大造船廠中只有一家實現了今年的訂單目標,而三星重工和韓華海洋分別只實現了69%和43%的目標。 這是“吃不飽又挑剔”的賭博嗎?
南韓人越來越擔心他們的造船業。 根據韓聯社公布的資料,僅在9月份,中國就獲得了全球82%的預訂量,而南韓僅獲得了6個,而且差距還在擴大。 主要原因是人力和技術問題,近年來,中國船廠的技術水平一直在飆公升,越來越多的船廠可以承接高附加值的船舶,如LNG LNG運輸船。 另一方面,由於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公升,南韓的產能有所下降。 2024年,南韓造船廠的工人人數約為20萬人,但到去年年底,這一數字下降到9人5萬。 雖然南韓一直在擴大外來勞動力引進規模,但收效甚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造船業發展迅速。 中國聚集了造船業的“三顆明珠”:航空母艦、LNG運輸船和大型遊輪。 航母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目前擁有三艘航母,其中福建號完全由中國自主設計。 去年,中國建造了超過55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直到2024年,該行業的研發能力相對較弱。 目前,中國造船企業LNG製造水平不斷提高,建造週期不斷縮短,取得了顯著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4日,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遊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建造此類遊輪的國家。
今年上半年,我國造船業在造船竣工量、新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強大的造船業也為中國海軍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軍艦如雨後春筍般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年噸位甚至超過了整個法國海軍。 不僅如此,艦艇的效能也在不斷提高,新型、更大、更先進的戰艦層出不窮,老式艦艇的改進版也在量產。 美國甚至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海軍的噸位有望超過美國海軍,因此,美國正在努力建立一支無人艦隊來對抗中國。
總體來看,我國船舶工業的崛起不僅在規模和產量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且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公升,進一步帶動了機械、冶金、電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中國強大的造船工業為我國海軍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年前,當南韓的造船業第一次被中國超越時,他們可能嘲笑我們“利潤薄但周轉快”,認為我們依靠散貨船、貨櫃船等低利潤、低技術含量的船舶取得了數量優勢。 然而,他們可能再也笑不出來了,因為我們可以建造他們能建造的船,更快、更好、更便宜。 這難免讓人有些感慨,也許這就是國家的國際地位,乙個世界強國遲早會回歸其真實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