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左瑾(美國8年,商學碩士)。
我第一次接觸契訶夫是在小學。 那時候,年輕的時候,我還懵懂,對身邊的一切事物和知識都充滿了好奇,但我也是乙個摔雞粟的熊——折斷一根棍子,失去一根棍子,自然對浩瀚的**文學一無所知,也沒什麼感覺。 現在回想起被老師要求背誦《穿西裝的人》和《變色龍》,我還記得趙老師讓我們逐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一字一句地抄寫課本上所理解的契訶夫。 小學選文章的初衷就理解了,但孩子們的社會經驗有限,還不知道他們是否能理解身邊人的艱辛和艱辛,更不用說上個世紀那些遙遠而遙遠的人和事了。 應該對孩子進行什麼樣的啟蒙教育,值得我們深思和深思。
我常常固執地認為,這不能算是我與契訶夫的“初識”,但自從我對契訶夫作家及其作品有了自己的了解後,我就不能說了。 就像一些舊事舊時光,再也無法具體回憶,反而變成了一種虛無的感覺,就像乙個不體貼的老朋友,總是時不時地約他出去,在文字搭建的橋上相遇,聽他犀利的話語; 它就像一罐我私下珍藏在喉嚨裡的老酒,濃郁,辛辣,但過了一會兒,我還是想把它拿出來喝幾口。
我最近讀了《契訶夫》,這是一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集,匯集了契訶夫最負盛名的四十篇短篇小說。 我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才啃完,讀完了,但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在我們的教育和認知體系中,可能沒有人能拒絕偉大作品的光環。 小時候,我們被要求讀名著,讀書的時候,教科書收入都是名著,哪怕是打工,或者偶爾在朋友圈發幾篇讀書經歷,風格和品味都不一般。 但為什麼偉大的作品是偉大的,為什麼它們是不朽的,很少有人給出明確的答案。 一千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能沒有乙個標準答案。 但我認為它之所以偉大,可能與作家想要在作品中表達的東西密不可分。 與流行的**相比,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讀起來並不“賞心悅目”,在他的筆下,充滿了小人物和小事。 在如此高的作家地位上,他的目光是向下的,藝術的文書處理不損害人物事務的客觀性和社會性,充滿啟示性和批判性的語言和冷靜克制的表達,描繪了當時真實的社會面貌,讓我們得以一窺文字的全景。
在我的閱讀體驗中,這種閱讀體驗是非常矛盾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才讀完的原因。 這篇文章讀起來很吸引人,但它引發的思想是痛苦的,或者至少是愉快的,這是閱讀的另一種“樂趣”,也是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情感驅動力。
讀契訶夫的**,就像把自己扔進了一場“戰鬥”,因為他對文章結構和情節的處理:乙個只有幾十頁長度的短篇小說**,但內容情節卻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 但當我們的情緒隨著劇情的發展達到高潮時,他往往會停頓下來,給人留下乙個句號去深入思考。 這種博大精深、多層次複雜的閱讀體驗,大概就是很多人說“契訶夫之後,一切優秀的短篇小說都叫契訶夫”的原因。 他富有感染力的題材和冷酷現實的描寫,使契訶夫戴上了世界級的桂冠,也躋身現代文學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首。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
作者:俄國契訶夫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文中提到的“口渴睡眠”和“醋栗”這兩篇文章,對於一些朋友來說可能並不熟悉。 沒有乙個被摘錄成語文教科書,也沒有在朋友圈裡“火”,流行作品早已為人所知,就不用贅述了。 我不打算教或啟發別人,但我認為我會為你提供另一種可能性來觀察契訶夫和他的作品。 按照作者寫作的時間順序,讓我們從《口渴的睡眠》開始。
13歲的保姆瓦爾卡在半夜搖晃著嬰兒的搖籃,小娃娃哭得彷彿永遠停不下來。 瓦爾卡困得想睡一會兒,但如果老闆和老闆娘知道了,他們就會揍她。 昏暗的房間,再加上孩子的哭聲,就像是搖籃曲,讓瓦爾卡越來越難以保持清醒。 房間裡掛滿了晾衣繩,晾衣繩上裝滿了嬰兒的襁褓和褲子,牆上的綠點在光線的陰影中晃來晃去,瓦爾卡困得“她的眼瞼和嘴唇都動不了,她覺得自己的臉好像乾涸了,變成了木頭,好像她的頭變得像針一樣瘦。
恍惚中,瓦爾卡似乎看到了他的父母。 她的父親因疝氣在床上掙扎,茅草屋裡充滿了可怕的呼吸聲。 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治療,他的父親不久後就去世了。 他的母親乞討謀生,並把年幼的瓦爾卡送到莊園當保姆。 看著這一幕,瓦爾卡彷彿又回到了父親去世的絕望日子。 突然,一聲尖銳的喊叫將瓦爾卡帶回了現實:老闆娘醒了。 她猛地揪住瓦爾卡的耳朵,打她的頭,懲罰她。 “瓦爾卡,點燃爐子! 瓦爾卡,茶炊! 瓦爾卡,洗外面的台階! 新的一天開始了,瓦爾卡甚至有點慶幸自己能在所有這些工作中保持清醒。 但瓦爾卡還是太睏了,腦子嗡嗡作響,站著不動就會睡著。 她不得不一直工作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經過一天的疲憊,客人們在晚上參觀。 “瓦爾卡,快跑去喝三杯啤酒! 瓦爾卡,收拾鯡魚! “吃飽飯後,主人就要睡覺了。 “瓦爾卡,搖晃娃娃! “這是最後乙個訂單。 回到昏暗的房間裡,一切都開始重演:牆上斑駁的綠色陰影,不停的嬰兒哭泣,主人的咕嚕聲,讓她的頭腦變得模糊。 她又見到了父母,她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但在半睡半醒的時候,她不明白是什麼力量束縛了她的手腳,壓著她,不讓她活下去。 最終,她瘋狂地尋找,終於找到了不讓她活下去的敵人:嬰兒。 她笑了笑,捏了捏眼睛,對著綠點搖了搖手指,躡手躡腳地走到搖籃前,彎下腰,走近洋娃娃。 當她勒死他時,她躺在地板上,高興地笑了起來,因為她可以睡覺了,不到一分鐘,她就睡著了,就像乙個死人一樣。 ”
《昏昏欲睡》寫於2024年。 當時,沙皇的統治早已一團糟,社會問題很多,人們的生活很悲慘。 契訶夫出生在乙個農奴家庭,他對底層人民的洞察和理解與他自己的經歷是聯絡在一起的,底層人民的生活更容易進入他的視角和他的作品。 對群眾的同情,對剝削階級的仇恨,對社會不公的鞭撻,都隱藏在他大部分作品的背後。 在這**中,窮小子瓦爾卡出身貧寒,父母的離去讓她的生活更加艱難。 為了謀生,她不得不在富裕的家庭做家庭傭工,照顧孩子。 契訶夫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對昏暗的托兒所進行了微妙的描述,用幾筆描寫了瓦爾卡的日常工作:“綠點、陰影、孩子永無止境的哭聲、13歲保姆的忙碌。 對於瓦爾卡來說,這是她生活的全部,孩子永無止境的哭聲就像是收緊的發條,滴答作響,催促著瓦爾卡不停地工作。
“口渴入睡”這個詞非常生動,一下子讓人感覺彷彿又回到了一種絕望和絕望的渴望狀態。 而“殺嬰”這個故事就像是作者為讀者設下的預設“陷阱”,如果不讀下去,這將是任何人做出先驗道德判斷的主要原因。 但當我們按照契訶夫的描述,一行一行地閱讀時,瓦爾卡的憐憫和痛苦一點一點地壓倒了**的罪惡。 最終,瓦爾卡被睡眠逼瘋了,在痛苦和幾近崩潰的狀態下扼殺了哭泣的嬰兒。 我們也被契訶夫逼得“瘋了”,我們對“罪犯”瓦爾卡的理解、同情和憐憫佔了上風,直到我們被迫無視她的殺嬰行為。
* 它從瓦爾卡的視角展開,讀者順著她的時間軌跡,經歷了乙個極度困倦的夜晚,到白天她無休止的忙碌,再到黑夜,短短的篇幅拉長了時間,瓦爾卡的“口渴的睡眠”也被無限延長。 無法入睡的痛苦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彷彿能從紙上蔓延開來,最後,彷彿溺水者被拉到水面上,瓦爾卡掐死嬰兒倒下的那一刻,我們不禁松了一口氣,極度的疲憊消失了,身體上的疼痛也消失了, 瓦爾卡終於可以休息了,哪怕下一刻是自己的死亡,她也顧不上。我屏住呼吸,生怕一丁點的噪音會打擾到這個可憐的小女孩。
瓦爾卡倒下睡著了,但契訶夫沒有給我們乙個答案,當她醒來時,她的命運會怎樣,但我想每個人都能猜到。
在這個**中,時間就像乙個圓圈,重複著自己,重複著自己。 從黑夜到白天再到黑夜,從瓦爾卡照顧孩子到侍奉主人再到照顧孩子,從父母到瓦爾卡的奴性狀態,從嬰兒一遍又一遍地哭泣。 從文字表面上看,瓦爾卡似乎在“口渴和睡眠”中掙扎,但實際上,通過作者對她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乙個永無止境的階級壓迫迴圈下,有無數的瓦爾卡,這才是讓瓦爾卡發瘋的真正原因。 與當時的**社會相比,它不像這個昏暗的嬰兒房,充滿了腐朽、絕望和冷漠,狹窄的空間讓乙個弱小的孩子失去了控制,也籠罩在每個人的心中。 而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其他人幫助瓦爾卡,說些什麼或做點什麼,**這樣的設定讓瓦爾卡顯得絕望,讓她最終的選擇“不得不”。 這未必是作者的絕望。
另一部《醋栗》在講故事方面可能更精彩一些:在一場陰雲密布的雷雨中,獸醫伊萬·伊萬尼奇和中學教師布林金走在鄉間小路上。 為了避雨,他們決定去拜訪房東阿慕欣的家。 在這裡,兩人受到了熱烈的款待:女僕為他們準備了換洗的衣服,兩人不僅洗了個舒服的澡,還被邀請參加晚宴。 在大殿裡,將軍們和他們的妻子以及他們的主人阿穆欣聚集在一起交談,這時,伊萬內奇開始講述乙個關於他的故事。
他還有乙個弟弟,名叫尼古拉。 在他們的童年時代,他們的父親是一名軍官,在他去世後,他們留下了一塊土地,兄弟倆在鄉下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爬樹、捕魚、看鳥群向南飛,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弟弟尼古拉,他希望自己能永遠這樣生活。 長大後,兄弟倆去城裡打工。 作為乙個小文官,弟弟對城市認同不了,更懷念鄉下的幸福生活,他覺得自己被囚禁在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裡,整天憧憬著回到鄉下,買莊園,做自己的主人,在園子裡種醋栗是他最嚮往的生活之一。 “他曾經說過,當他坐在陽台上喝茶時,他的小鴨子在池塘裡游來游去,到處都是香味,而且......醋栗成熟了。 這樣的幻想也改變了尼古拉的生活。 他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像個乞丐一樣生活。 他撿來找去,他賺的每一點錢,都放在銀行裡。 這種不斷的省錢讓尼古拉越來越貪財,越來越吝嗇。 幾十年後,40歲的他仍然夢想著買一座莊園,娶了乙個又老又醜的寡婦,只為得到她的財產。 尼古拉對妻子極為吝嗇,經常讓她吃不下飯,而他自己的疾病和虛弱導致妻子在幾年內去世。 擁有已故妻子遺產的尼古拉終於攢夠了錢,開始購買莊園。 但時間已經過去了,他之前仰慕的莊園完全不是他想象中的樣子。 雖然有一條河,但由於附近的工廠,它一片漆黑,更不用說鴨子了。 尼古拉並沒有氣餒,他訂購了一棵醋栗樹,並按照他最初的設計種植了它。
伊萬內奇繼續說,他去年應哥哥的邀請來到了新建的農場。 伊萬內奇發現他的兄弟在莊園裡又老又黑又胖,像豬一樣鬆散。 兄弟倆相擁了許久,感受著時間的無情,兩人不再年輕。 弟弟立刻帶著伊萬內奇參觀了莊園,伊萬內奇發現弟弟不再是那個畏畏縮縮的小公務員,而是現在真正的地主。 “只要我動動手指,人們就會做我想做的一切。 “他重複了'我們貴族'和'我是貴族'二十遍,他顯然不記得我們的祖父是農民,我的父親是軍人。 尼古拉讓哥哥嚐嚐他家裡種的醋栗,好的味道,又酸又硬,但尼古拉卻不停地說:“啊,好吃! 你有味道! 在故事的這一點上,伊萬內奇停頓了一下。 兄弟的故事結束了,但伊萬內奇真正想說的只是乙個開始。 請允許我完整地摘錄這段精彩的段落:“尼古拉心愛的夢想顯然已經實現,他的人生目標已經實現,他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感到滿意。 不知為何,當我親眼看到快樂的人時,我有一種近乎絕望的沉重感。 有多少滿意和快樂的人! 看看這樣的生活:強者傲慢懶惰,弱者無知,活得像動物。 貧窮、過度擁擠、墮落、酗酒、虛偽、撒謊......但是在所有的房子裡和街道上,他們都很平靜和安靜。 乙個城市的50,000名居民中沒有乙個人大喊大叫來發洩他的憤慨。 到處都是安靜祥和的。 這是一般的不敏感。 每乙個幸福知足的人的門後,都應該有乙個人用小錘子敲門,提醒他,世界上有不幸的人,不管他多麼幸福,但生活遲早會向他伸出魔爪,疾病、貧窮、失落,沒有人會看到他, 沒有人會聽到他的聲音,就像他現在看不見或聽不見別人一樣。但拿著小錘子的人卻不然,快樂的人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小煩惱讓他微微興奮,就像微風吹過白楊,人間真是太平了。 ”
故事結束了。 客人和主人都沉默了。 伊萬尼克的故事顯然沒有滿足他們的興趣。 房東,尤其是阿穆申,覺得這個嫉妒的文官的故事很無聊,想聽聽“乙個貴族男人和乙個女人的故事”,他很高興伊凡尼奇說完了,說了晚安後,就安排伊萬尼奇和布林金休息。 失望之餘,伊萬尼奇回到自己的房間,看著床頭的十字架,向主祈求寬恕這些罪人。
《醋栗》寫於 1898 年,正好是《口渴的睡眠》創作 10 年後。 在過去的10年裡,**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契訶夫的生平和名聲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從一開始,通過匿名寫作,深入社會,他對社會議題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此時的契訶夫在文壇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他更加意識到作家在社會變遷中必須承擔的責任。 在《醋栗》一文中,契訶夫毫不猶豫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在伊萬尼奇口中的幌子下,通過他對弟弟的敘述,為我們描繪了乙個充滿諷刺意味的人生。
在《醋栗收藏》的故事中,弟弟尼古拉在莊園裡追求種植醋栗的生活,樸實、樸實、清新、精緻。 但通過契訶夫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乙個全能、吝嗇、肥胖的莊園主。 在這**中,時間成為改變文字中人物的主線,在《乾渴的睡眠》中,瓦爾卡被重複的工作壓垮,在《醋栗》中,尼古拉被生活的日常平庸扭曲和變形。 這部作品自然有揭露現實、批判當時社會的意圖,而現在讀起來,也對大多數人的生活有了真實的看法,未必能敲響警鐘:厭倦了生活的人,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是否還記得自己最初的理想, 名利在日常工作中,在追求名利中?回來,我們還是那個想在自己的莊園裡種醋栗,過著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少年嗎?
我不知道伊萬尼奇在大廳裡向所有人講述他哥哥的故事的意圖,契訶夫在**中也沒有明確說出來,但顯然他熱情洋溢的敘述並沒有打動除了他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地主、將軍和妻子們仍然想聽聽“優雅”和“女人”的有趣故事。 伊萬內奇無力的敘述讓我想起了當時的**社會,以及與之相似的現代中國。 上世紀初的魯迅先生也在喊。 他們都懷著寫作啟迪人民智慧的慾望和責任,像戰士一樣,而他們寫作的犀利,只是為了喚醒麻木的世界和人們的智慧。
巧合的是,這兩位文字救國的文學鬥士,與醫生有著不解之緣。 魯迅先生對當時的社會憤慨不已,毅然決然放棄醫學去追求文學,作家契訶夫也懷揣著用醫術救國的夢想。 以優異的成績從莫斯科大學畢業後,他開始在莫斯科郊區行醫。 寫作是他的愛好,醫生是他的工作。 但隨著**解放運動的推進,契訶夫越來越意識到,啟蒙愚昧、呼喚解放,比治癒人體更迫切。 就像尼古拉一樣,他花了半輩子,終於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在這樣乙個充滿壓迫和剝削的社會的脅迫下,他終究沒有逃脫社會的泥沙洪流,成為了乙個以剝削人民為樂的指揮莊園。
我認為,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們即使歷史悠久,仍然具有生動的生命力和可讀性。 契訶夫在《醋栗》中伊萬尼奇的一句話,至今仍令我們震耳欲聾:“不要冷靜,不要讓自己睡覺! 趁著你還年輕強壯的時候,你一定不厭其煩地做好事! 幸福不是,也不應該是。 如果生命有意義和目的,那麼意義和目的從來都不是我們自己的幸福,而是比這更偉大、更合理的東西。 做好事! 另乙個例子是另一位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的名著《項鍊》,今天閱讀時,它具有不同的可解釋性和意義。 這些作家和作品,由於不同時代讀者的解讀不同,在不同的社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 這些層是分層的,使其更厚。
再讀契訶夫,已經不像少年時那樣晦澀乏味了。 那時候,我感到無聊,因為有人問我,再讀一遍又覺得沉重,因為作者的文字常常讓我們從麻木、機械的日常生活中掙脫出來。 然而,面對自己、認真思考和反省是需要勇氣的。 在我看來,能給讀者帶來這樣理解的作家,大多早就擺脫了“作家”身份的束縛。 與作家相比,他們更像是思想家和哲學家,寫作只是他們表達的工具和手段。 如果我們能看穿這些表象,劃破雲霄,或許我們都能跨越時空與它們進行交流。
end
藝術編輯:林建蘭,評論,華夏編輯部。
主編:劉迪生。
副主編鍾敏義.
主編助理:趙陽煥。
投稿郵箱gdqlhx@163com
位址: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140-148號
廣東省華僑聯合會大樓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