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茶葉華爾街”的廣州芳村,再次轟鳴。
近日,在廣州芳村茶葉批發市場,一家名為“長石茶葉”的店門外,數百名茶商圍著齊還錢,還有人舉著寫著“還我血汗錢”的白色橫幅。
這件事情也要從兩個月前說起,在“長石茶”誕生的時候,在芳村大肆宣傳自己的茶葉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並推出了4款茶葉產品,每一款都提及(1提及=2)。約5公斤)茶葉單價從3萬元一路炒到7萬多元。
於是,長石茶葉推出第五種茶葉,以每次提及5.2萬元的價格吸納大量資金後,品牌的茶**迅速崩盤,一夜之間從每次提及5萬元跌至每次提及兩三千元,涉其中的茶商損失慘重。
據初步統計,此次糾紛涉及的茶商數量高達500多家,涉案金額超過5億元。
其實說得委婉一點,方村的“金融茶”雷暴不是一次兩次,每次都是一樣的,但總有人不斷被“忽悠”。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這些茶商不知道吃壕長智的道理嗎?
歸根結底,茶商只是在“賭博”,相信自己不是運氣最差的那個,但他大概沒想到,這一次長石茶會這麼高,會這麼“絕對”。
所謂“金融茶”,說白了,就是“打鼓過花”的古老遊戲,沒什麼稀奇的。
以這次長石茶雷暴為例:
首先,把乙個看起來“令人望而卻步”的高檔店面裝修出來,打造自己的高階形象,為接下來推出“高階茶”鋪平道路。
比如這一次,一位芳村茶商說,他第一次光顧這家店時,發現店面的布局非常精緻,有大品牌茶葉店的品位和審美。
緊接著,高階形象豎立起來,“割韭菜”的偉大事業可以正式啟動。
長石茶葉於9月19日推出“限量”高階茶葉,最高購買價41888元,關鍵在於,就算以如此天價出售,也不代表有錢就能買到,要先拿到購買資質。
這批茶葉賣出去的時候,就會有茶商開始群裡賣貨,每次漲價幾百元或幾千元,只要有人賣,就會有人收,茶葉一路炒。
試想一下,如果你原本是芳村經營的茶商,結果今天賣了4萬,明天賣了5萬,下週賣了7萬,會是什麼感覺
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不是比賣茶賺錢快得多嗎,不是比買**刺激多了嗎?趕快購買吧!
後來,長石茶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炮製的,相繼推出了3款高階茶葉,每一款都高達上萬元,每款茶葉的**每天都在上漲,即便如此,這些高階茶葉還是沒有賣出去,總能看到群裡有人買。
隨著茶葉越來越高,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盤子越來越大,長石茶推出了第五款高階茶,每提售價52000元。
然而,這一次,茶商們咬牙切齒地買下了茶葉後,突然發現有些不對勁
那些一直在群裡喊著要收茶的“支持者”已經消失了,乙個也沒有消失。
最終的結果是,原來每茶5萬元,在有人買之前,已經是2000元了。
其實,這種“金融茶”一點也不新鮮,早就是乙個“臭名昭著”的老套路。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乙個關鍵數字是吳元志,“大益茶”創始人。
2024年,國有老牌茶廠勐海茶廠改制,“金融老”吳元志出資1億元收購了勐海茶廠的控制權。
既然是金融界的精英,當然在金融界也有玩法,所以吳遠志按照劇本把金融界的片場搬到了茶上。
一開始,大益茶是普通的普洱茶,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經不起吳遠志精湛的包裝能力,他用“雲南普洱茶瑞工北京”的故事進行裝飾,再加上央視慷慨的贊助廣告,大益茶“茶中茅台”的口碑傳開,價值一次又一次地公升廉。
然後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金融茶”套路,吳元志將大益茶包裝成奢侈品,並轉化成金融工具,甚至還開發了專門的平台來玩“**交易”。
人們之所以購買大迱茶,並不是真的想品嚐陳年普洱的魅力,而是像一張**票一樣每天盯著**圖片,等著它公升值,賺大錢後再扔掉。
當然,相較於以往“金融茶”的老套路,這一次的長石茶也有一些新的玩法。
一方面,長石茶葉變得更加隱蔽。
過去,這些茶葉廠商要想賣金融茶,就得先做出承諾,表明他們的茶葉有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願意從茶商手中拿走。
雖然長石茶葉這次口頭約定,但沒有留下書面證據,這些進局的茶商也無法證明對方曾承諾執行**。
另一方面,長石茶做得更好。
一般來說,這種“金融茶”會持續很長時間,畢竟要想賺錢,就得先把盤子做大。
但這一次,長石茶從誕生到雷雨,只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讓這些茶商完全反應過來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切韭菜。
現在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
既然是老套路,大家應該做好準備,為什麼有那麼多茶商上當受騙?
歸根結底,這些茶商屬於“明知山虎,寧願去虎山”,都是“烤茶黨”。
芳村被譽為中國茶葉的“華爾街”,在這裡混了這麼久,誰會是真正的小白呢?
類似的套路太多了,但茶商看的是人家的興趣,別人在抽茶商的本金。
一開始,大家抱著“好的時候收”的想法,並沒有做最後乙個撿棍子的人,但暴漲的茶**太吸引人了,發財的夢想離他太近了。
尤其是這一次,長石茶不按套路打牌,人家玩金融茶一兩年,結果長石茶開始割韭菜兩個多月,所以茶商們根本沒有反應過來。
從另乙個角度來看,過去大家都是老老實實經營茶葉的,辛苦工作了整整一年,賺不到很多錢,不得不應付方村高昂的房租。
當金融茶葉出現時,潘多拉的盒子被徹底開啟了:
方村開始湧現出無數一夜暴富的故事,有的人一天賺十萬,有的人一天賺幾百萬,誰願意乙個個賣茶葉?
而這或許也是“金融茶”屢見不鮮的根本原因:
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祈禱自己不會成為最後乙個失敗者,但他們經常在河邊散步,他們怎麼能不把鞋子弄濕。
寫在最後:
在“金融茶”持續不斷的雷雨背後,人們的貪婪本性暴露無遺。
千萬富翁和窮人之間只有一線之隔,關鍵還在你自己,記住“茶不炒”,自然不會被割韭菜。
鯤鵬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