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 周 慧曉萬)作為疫情後的第乙個“復甦年”,國內電影行業也為觀眾交出了乙份精彩的答卷。 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21日,2024年全年票房已突破531億元,這也是2024年以來電影票房首次重回500億的高位,可見國內電影產業復甦態勢明顯。 然而,近年來,短劇、短劇等新形式、新媒體的興起,也給國內電影產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前,新浪潮論壇打造了年終專場,邀請了北京電影家協會會長、導演、製片人黃建新,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理事長李少紅,博納影業集團CEO江德福,本童影聯合創始人、知名製片人李亞平, 從內容創作、宣傳營銷、發行放映三大領域解讀2024年電影產業創新轉型,探討未來電影產業發展趨勢。
新浪潮論壇年終特別會議。
“碎片化”改變了新生代群體、年輕觀眾、年輕使用者獲取內容的方式,而這種方式與擁有完整領域的影視消費有著明顯的區別。 那麼,究竟什麼是碎片化的內容消費呢?它對電影業產生了什麼影響?您如何應對這種影響?現場,黃建新率先表示:“碎片化是被切割後與人們生活相對應的商業手段,未來的思維更有可能是點思維,碎片化只是乙個過渡階段,是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不是由我們的意志轉移的。 閒暇時間被手機佔據,碎片化的內容會讓人特別容易滿足,就會掉進資訊繭,人們無法平靜地分析,甚至失去分析能力。 ”
李少紅也深深認同這個觀點,她認為,一部長劇被剪成100多部短片**,是傳播方式的改變,碎片化是一種多元化的傳播方式。 如果影片的質量不吸引人,觀眾可能會放棄**,電影製作人應該考慮觀眾的欣賞習慣,反思創作內容。 李亞平表示,現在電影被剪成幾百塊,會經過重新加工和改變,釋放出與劇情和人物完全不符的情緒。 所以,營銷和導演之間可能會有衝突,作為製片人,我還要在中間協調,我也是每天都在被教導如何在這個時代做營銷。
碎片化時代,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如何應對年輕觀眾缺乏耐心的問題,發揮電影的優勢?黃建新表示,電影和碎片化搶奪的不是內容賽道,而是觀眾的時間,要麼要打造出大家都能強烈感知的電影,要麼在碎片化無法建構的影片部分做好,讓碎片化無法取代電影。 李少紅認為,下一代的觀影習慣和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他們需要碎片化,也需要被拍攝,創作者需要更加關注觀眾放棄作品的原因,以及作品中表達的內容是否能更吸引人,如何更吸引人。
隨後,還舉辦了聚焦傳播端、為不同型別影片尋找“合適”受眾的營銷論壇,以及“子線發行能給電影市場帶來哪些新機遇”的論壇主題。 來自內容創作、宣傳營銷、發行放映等領域的多位嘉賓分享,在碎片化內容消費時代,電影行業需要堅持高質量內容創作,打造碎片化方式無法替代的優質內容也要乘勢而上,抓住宣傳的新機遇,與觀眾雙向奔赴,用“誠意”觸動觀眾的“心”。同時,在子線發行即將大規模實施之際,需要為出品方和院線終端做好全方位應對的準備,結合子線發行新的方式做好電影營銷推廣工作。 期待在新時代新機遇下,電影產業能夠繼續高質量發展,為電影人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編輯:童娜。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