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門控鬧劇 副教授在校門口蹦蹦跳跳,保安騎著自行車追趕
首先是北大大門管控引發的荒誕場面:副教授進出校門,保安追趕。
近日,一起與北京大學門禁系統有關的離奇事件,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據報道,北京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志對學校的門禁系統不滿,選擇了一種極不尋常的進出校園的方式。 他繞過人臉識別閘機,直接翻過欄杆進入校園,而一名保安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校園裡追了半天,甚至騎著自行車繼續追趕,直到看到他的工作證。 這一幕荒謬可笑,也引發了人們對高校門禁系統的討論和反思。
這起事件與北京大學的門禁系統密切相關。 據了解,北京大學早在2024年就開始實施門禁系統,要求師生在進出校園時出示證件,並通過人臉識別系統確認身份。 然而,這種制度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師生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時段,校門口總是排著長隊,每個人都要等十幾秒才能進行人臉識別。 同時,並非所有教職員工都有人臉識別授權,通過校門只能出示工作證,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
對於李志副教授來說,他是他最關心的人之一。 作為在北京大學任教多年的高階講師,他很珍惜自己的時間。 每天,他都捨不得坐下排隊吃飯,只是端著盤子留在食堂吃飯,吃完飯馬上回去上班。 然而,門禁系統的衝擊讓他感到無能為力,於是他經常選擇直接通過大門進入學校。 由於門口的保安很清楚他的身份,所以他沒有被攔住。 沒想到,不久前,乙個不知名的保安來了,看到李教授越過圍欄進入校門,頓時大吃一驚,在校園裡追了很久,甚至騎著自行車繼續追,直到看到李教授的工作證。
大學應該向公眾開放:訪問控制措施的利弊。
北京大學門禁鬧劇事件引發了公眾對大學門禁系統的激烈爭論。 有人認為,高校門禁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師生的安全,保證校園的正常秩序,防止陌生人進入校園干擾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但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大學應該是乙個開放的環境,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學習所需的自由和舒適。
一方面,支援開放大學的人認為,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平台,應該有乙個輕鬆和熱情的氛圍。 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沒有圍牆,師生可以自由出入,感受學術自由的氛圍。 中國的一些學校還允許外來者在學校停課前參觀校園,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此外,一些公園和其他公共場所已經被圍起來了,那麼大學為什麼要建牆呢?這種嚴謹的防衛似乎有些過分,也不符合大學開放的理念。
另一方面,門禁系統的支持者認為,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要承擔教學和科研的責任,還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門禁系統的存在可以有效保護師生的安全,防止校園內各種安全事故的發生。 過去,一些高校因接待遊客而損失了學生的財產和校園秩序,這也說明開放程度不宜過大,需要加強妥善管理。 為了師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合理劃定限制外來人員進入的範圍,確保校園的安全和秩序。
找到適當的平衡:靈活地管理校園開放工作。
針對大學門禁系統的爭議,提出了可以靈活管理校園開放的折衷立場。 在疫情等特殊時期,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受影響,關閉校門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現在大學已經開辦一年多了,繼續修高牆就不合適了。 因此,建議學校加強教學樓、圖書館、宿舍樓的安全政策,不允許非學生和教師進入,限制校外車輛隨意進入校園。 而步行的遊客,只要遵守規則,就不需要停下來。
此外,為滿足學生和家長參觀需求,學校可以開放預約機制,組織一定數量的預約參觀,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大學校園。 這樣既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參觀需求,又不會過多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
簡而言之,大學門禁系統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教師和學生的安全和大學的學習秩序。 然而,在實施訪問控制時,也必須考慮到教師和學生的需求以及學術自由的重要性。 靈活管理校園開放,限制外人進入,但允許合理的參觀和交流,可以說是一種折衷方案,既保證了安全和秩序,又為師生提供了自由舒適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