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發展教育,必須加強教育科學研究。 要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就必須有正確、科學、現代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概念的定義。
1.教育研究方法的定義。
該方法在語義上被解釋為“以某種方式”(來自希臘語“along”和“way”),指的是對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必須遵循的監管原則的描述。 漢語詞典中的注釋是:作用順序和判斷平方的標準。 《墨子天志忠》道:“處在正中者稱為正方形,不在正中者稱不正方形,正方形與非正方形皆可知。“方法,是對研究活動本身的反映,它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其本質在於規律的應用,遵循規律就成為方法。 方法是一種一般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是研究問題的一般程式和標準。 方法論是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它是乙個方法體系。
那麼,什麼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同所有科學研究一樣,由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論技術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它們也起著解釋、控制的作用,但研究物件的特點不同。 教育研究是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控制和控制,促進廣義原則和原則的發展。 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形式,教育研究的特點是創造力。 作為人類的一種認知活動,但它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認知活動,它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計畫性,其目的是解決某些教育和科學問題。
在構建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發現教育規律?建立理論時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學是以教育現象為物件,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式,以了解教育科學規律為目標的一套系統的研究過程。 它同樣是乙個認識過程,導致某些教育原則、原則和理論的解釋或發現或發展。 它既是知識體系(思維方式),又是行為規則(行為方式)。
教育研究不同於一般的經驗總結和新聞報道。 經驗是有規律的,經驗可以通過反覆篩選找到本質的規律。 比如在科學史上,就有關於毛地黃草治療心臟病的傳說(講乙個女巫用馬尾巴上的毛、天塌水、毛地黃草等六樣東西做藥,很多時候**心臟病的人。 後來,人們偶然發現,這六樣東西中,有時候少了一件——除了毛地黃,它還是可以治癒這種疾病的,最後證明治癒有賴於毛地黃),但僅憑經驗,不僅花了很長時間,有時還要費盡周折才能找到規律。教育研究也不同於權威的任意性,比如亞里斯多德認為蒼蠅有五條腿(事實上他碰巧抓住了乙隻失去一條腿的蒼蠅),但多年來人們似乎並沒有懷疑這一點。 不管你是否相信這些故事,有很多事實表明,僅僅依靠經驗和權威作為知識**有很大的侷限性。
2.教育研究方法分為多種型別。
不同型別的研究,不同型別的教育研究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範圍。 以下是使用這三種分類建立的六種研究型別的簡要說明。
1)重視研究和事實研究。
根據教育研究問題的內容和性質,教育研究可分為價值研究和事實研究兩種型別的研究。 顧名思義,價值研究是指對教育價值進行研究的總稱。 這種型別的研究應該提出“應該是什麼”和“為什麼應該”的問題。 教育學科作為一門以促進個人發展和人類社會文化傳承為使命的專業學科,涉及與價值觀相關的各種問題。 從人類存在的高度抽象價值到教育與社會的具體價值,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應該是什麼”的問題,促使許多不同時代和地區的教育研究者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教育事實研究是指對教育的客觀事實問題進行的研究。 教育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實踐,對教育事實的研究側重於教育領域活動的事實,重點關注“是什麼”、“不是什麼”、“如何”和“可以是什麼”等問題。 教育活動貫穿於個人生活,發生在家庭、各種教育機構和各種社會生活空間中,其中的教育事實也豐富多彩。
2)基礎與應用研究。
教育研究根據研究確定的不同目的、功能和作用,可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教育基礎研究旨在拓展教育學科知識,發展和完善教育理論,豐富和提高教育實踐。 在基礎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著力發現教育實踐發展的新趨勢,並從中總結出新的理論,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我們也可以借鑑新理論、新視角、新方法,重新審視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新原有的認識,產生新的解釋,從而拓展人類的教育實踐。
應用研究是指教育研究者為解決教育現實中的某個問題而進行的研究。 這種研究的目的是將現有的教育理論、方法和方法應用於教育實踐的特定領域,以期改善教育現狀,設計和促進更合適的教育實踐。 例如,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的鼓勵和積極關注應基於對羅森塔爾效應的充分理解。 當然,有些應用研究可能只是為了檢驗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方法和工具的有效性,通過反覆試驗來檢驗新理論、新方法、新工具的有效性,但從根本上說,它就是通過抽象的教育理論達到對具體教育實踐的指導,或者說,在教育實踐中實現教育理論的豐富和更新。
3)定量和定性研究。
根據研究中使用的正規化,教育研究可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正規化是從事某一類研究的研究人員所遵循的信念、價值觀、常用技術手段、術語、邏輯分析方法等因素的總稱。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主要有三種研究正規化:實證主義正規化、解釋主義正規化和批判理論正規化。
定量研究採用實證主義正規化,即運用標準化的調查、實驗、測量、統計等定量手段收集和分析資料,整個研究過程突出科學性、規範性、準確性的特點。 研究者在進行定量研究時,一般事先有理論假設,研究的目的是證實或證偽已有的假設,從而掌握所研究現象的整體情況和規律特徵。 同時,重要的是要確保研究的結論因研究人員而異。
定性研究採用解釋正規化,強調使用非標準化和自然主義的方法,例如基於產生研究問題的地點的深度訪談、現場觀察和物理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不僅不會提前設定研究假設,而且研究設計會隨著研究的進展而改變。 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者與研究物件之間的互動,尋求對研究問題的解釋性理解,並不特別關注研究結論是否具有規律性特徵。 定性研究特別關注研究人員的個人感受和經歷。 不同的研究者,由於理論基礎、研究視角、知識儲備、分析方法等不同,對研究問題可能會得到不同的解釋。
3.教育研究方法的特點。
教育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點,即:
首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教育規律,解決教育中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無論是以發現或發展某些原理、原理、方法或理論為目的的探索性研究,還是以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為目的的對策研究,都需要解釋理論和進行邏輯論證,而不是簡單地收集資料或列出演講。
其次,應該有科學的假設和研究問題的陳述,研究問題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指標,可以檢驗。
三是要有科學的研究設計,準確系統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可靠的資料採集。 換言之,要在充分的科學事實和一定資料的基礎上形成結論,防止隨意提取個別典型案例來得出結論和作出判斷。
四是強調方法的科學性。 作為一種科學研究,它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畫的認知活動,它使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式。 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識別的,應用過程和研究結果是可檢驗的,研究結果應在實踐中進行檢驗。
第五,創造力。 突破原有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是研究最重要的特徵。
教育科學研究也有其區別於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獨特特徵,主要表現在:(1)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二)研究期長;(3)切合實際;(4)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從業人員的積極參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教育研究之所以具有這些特點,根本原因在於,要對以人為物件的教育現象進行解釋、控制和控制,探究教育內部各要素與其他事物的關係,探究教育質量與數量之間的變化和規律,是十分複雜和困難的。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教育研究方法存在於教育科學本身,對教育科學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理解可以轉化為教育領域的研究方法。 我們認識的規律越普遍,相應方法的適用範圍就越廣。
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教育是一種專門的社會實踐,與人類文明的進化不同。 教育的核心價值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促進人類個體的發展和促進人類文化的傳承。 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實現教育的核心價值。 一般來說,教育研究發揮作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教育理論的構建和發展,二是教育實踐的設計和完善。 在操作層面,教育研究的功能可以概括為描述、解釋和改進。
1.描述。 要開始研究,首先需要對要研究的問題有乙個基本和客觀的了解,並清楚地回答你所面臨的問題或現象的“什麼”和“什麼”。 因此,在研究之初,教育研究需要以最實事求是的方式描述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各種現象。 一般來說,對大休會的描述涉及現象的表現形式、特徵以及相關現象之間的關係等各個方面。 描述的基本原則是盡可能客觀、準確、全面和詳細。 根據具體的研究問題,研究人員在描述中的觀點和重點會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都必須遵守基本原則。 例如,在3-5歲兒童空間建構能力的發展特點和適宜性教育中,研究者不僅要描述兒童在搭建積木過程中的行為,還要對不同兒童建構作品的異同做出詳細的解釋。 此外,為了更準確地掌握兒童的發展情況,研究人員需要描述教師與兒童之間的互動以及教師的教學策略。 描述是教育研究的開端,也是推進研究工作、最終解決研究問題的基礎。
2.解釋。 在對研究問題和研究現象進行全面描述的基礎上,要提供忠實於事實的合理解釋,回答“為什麼什麼”和“如何什麼”的問題。 根據科學研究,每一種現象背後都有乙個內在的原因。 同時,一系列複雜現象的背後也會有相對穩定的規律性。 這些原因、根源和規律,是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現象、把握問題的重要步驟。 由於選擇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不同,不同研究者在試圖解釋研究問題時所採用的立足點和方法會有很大的差異。 例如,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員經常使用統計分析軟體來解釋研究問題的概率分布,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員則傾向於解釋研究問題本身的意義。 前者似乎是針對問題而開啟的探照燈,面積廣但強度弱;後者就像聚光燈,強度高但照明面小。 在教育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會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選擇不同的解讀方式。 但是,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都必須貼近事實,摒棄主觀假設,否則就很難真正理解研究問題本身。
3.**這是一項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實踐活動。 就邏輯推導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解釋的延伸和擴充套件。 在回答了“是什麼”和“為什麼是什麼”和“為什麼不是什麼”等問題之後,研究人員不可避免地關注“如果是這樣,那麼又是什麼”的問題。 事物的發展不僅是人類認知活動過程中的心理需要,也是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過程中的現實需要。 無論是從活動的目的,還是從人類社會行為的自然發展來看,人們都不會停留在複雜現象的層面,而是盡力去探索現象背後相對穩定、規律的特徵。 例如,通過對蝴蝶幼蟲在一段時間內對光極度敏感,在另一段時間內對光沒有反應的現象,確定了敏感期在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的獨特價值,進而遷移到教育領域, 並推論出在敏感時期促進人個體發展、實施某種教育的特殊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合理的研究絕不是研究者的隨意猜測,而是建立在對事物本身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的準確和充分的理解之上的。
4.起色。 改進是最接近教育研究目的的教育研究的四大功能之一。 教育研究是研究者努力發現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並最終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而改進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另一種方式。 人們要客觀準確地描述問題,貼近事實地解釋問題,合理認識問題的發展變化,才能採取實質性的行動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用更恰當的教育理念或行動來改變不恰當的現狀。 改進的過程可以是一次性的匆忙,也可以是漸進的。
一般來說,人類在教育研究領域所做的改進大多是後者。 例如,在充分認識到嚴格的學科教育對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中學習者發展的不利影響後,研究人員試圖推廣綜合教育課程。 為了實現這一改進,研究人員將首先在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機構中選擇乙個班級進行試點,並嘗試從課程概念到具體實施和評估的整體工作進行改進。 經過多次探索和反覆磨合,在確認自己真正解決了如何實施綜合課程的問題後,研究者可以逐步擴大改進的範圍,確保更多的人能夠接受研究者心目中更理想的基礎教育。
*:1]陳向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3
2] 裴黛安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