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的研究不能與“藝術”無關。

Mondo 教育 更新 2024-01-30

《中國畫史》,陳世增著。

《中國畫畫史》(美國),作者:高菊涵。

《中國藝術史》,麥可·沙利文(Michael Sullivan)著。

學術爭議]。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的研究理論和模式的不斷推出,美術史研究領域日趨開放,以視覺、美學、風格為基礎的藝術史研究進入了更廣闊的人文、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雖然新模式、新技術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史研究的邊界,藝術史也逐漸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大眾”,但這種深度融合和跨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藝術史研究出現的新問題——藝術史的核心模糊、研究的泛化、 它與它的同行和兄弟學科相似。對於乙個學科來說,過多的跨界很容易導致逐漸的流失,導致學科的平庸和退縮,藝術史與“藝術”越來越無關。 中國美術史研究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在延續現有學術傳統的同時,做好堅正。

藝術史是研究人類藝術的發生、發展和規律的科學。 2024年,柏林大學設立了藝術史(美術)的第一把教席,19世紀中葉,德語國家的大學建立了藝術史學科。 作為藝術史研究史上的知名學者,德裔美國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撰寫了《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史》,闡述了現代藝術史的人文觀和基本工作方法,即以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為本體論,以審美判斷和風格分析為學科特徵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從而勾勒出藝術史、藝術趨勢和藝術流派的面貌。100年後,這種研究方法已成為藝術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藝術史的使命和功能,離不開藝術的本體論。 藝術史的所有研究方向和方法,都必須圍繞藝術的本體論進行,無論是傳統方法,還是借鑑或引用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方法。 如今,一些跨學科的藝術史研究實際上是用藝術來研究歷史,而藝術是研究的手段和橋梁,而不是研究的起點和終點,因此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這種藝術史研究與藝術本體論相對疏離,同時也背離了藝術史研究的初衷,弱化了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基礎。 如果沒有相對明確的學科邊界,我們怎麼能談跨學科呢?其次,這股新一輪的藝術史研究浪潮忽視了藝術史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而是過於熱衷於黨,過分重視微觀研究,缺乏對藝術史的巨集觀研究。 第三,這種跨學科的藝術研究往往無法深入理解藝術本身的技法、內涵和內涵,因此大多圍繞著藝術本體論的邊緣,而不是對藝術品本體論的實質性研究。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標,藝術史可以與文化史、思想史、社會史相交,但不應成為這些學科的輔助工具。 藝術史必須堅持自身學科特色的研究路徑和目標:本體研究是主流、骨幹、主體、正道。

在這裡,我想談談考古學對藝術史研究的意義。

現代藝術史是考古學的“伴史”,考古資料是藝術史研究物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藝術史與考古學密切相關。 筆者一直從事考古學的學習和研究,從考古學的根基和學科的特點中得到了啟示。

考古學有其獨立的學科特點。 首先,考古學有乙個明確的概念。 考古學是以古代人類活動遺跡為基礎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科學。 其次,考古學有明確的研究物件。 具體而言,考古學的研究物件不僅包括人類活動產生的文物,還包括人類介入的自然遺跡,以及人類活動形成的各類遺跡及其空間收藏形成的遺址和區域。

更重要的是,考古學有明確的研究理論和方法。 田野考古是考古研究的第一步,它採用科學、系統的方法,獲取和記錄埋在地下和散落在地面上的各種實物和遺物,並利用不同的科學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檢測和分析,從而盡可能多地獲取資訊, 進而形成自成一體的野外調查、勘探、挖掘和室內整理、分析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科學的田野考古學是現代考古學誕生的基本標誌。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地層學、型別學等不同的學術研究理論和方法。 這些考古學理論有的還具有中國特色,如“考古文化”“動物型別”等理論,以及中國文明判斷標準等。 雖然考古學的研究越來越多樣化,但如果學科中有明確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考古學的基礎就不會動搖。

藝術史與考古學密切相關。 如何區分藝術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不同的學科任務和不同的學科研究方法,可以指向不同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 藝術史研究以藝術作品為主要素材,輔以審美判斷和風格分析,從歷史學和考古學中劃清界限。 同時,這種明確的研究物件和研究方向,不僅使其有別於同時代的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也區別於哲學、美學等指導理論。 因此,藝術史研究要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還必須從本體論入手,運用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引領生命的研究內容。

當然,強調藝術史研究必須堅持本體論研究,並不能完全否定跨學科研究的價值。

藝術史的研究範圍很廣。 例如,從工藝美術的角度看,從2024年前玉文化的萌芽,到2024年前令人嘆為觀止的良渚文化“神慧”形象,再到當代奧運獎牌融入玉器文明傳達民族脈絡和形象,玉石相關藝術創作具有突出的延續性和創新性。 這些藝術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背景、社會因素和審美思潮,包括經典或創新的技巧、技法和藝術觀念,往往充滿了光輝的人類價值,同時也蘊含著永恆的美感和藝術性。 因此,美術史研究需要不斷豐富其內涵。

總之,美術史研究首先要端正,再在對傳統和本體論的深入研究基礎上進行創新。 要系統總結藝術史發展的歷史特徵和規律,以藝術本體論為中心,吸收藝術作品所蘊含的審美符號、價值標準和深刻內涵。

作者: 曹芳芳, 講師,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專案組:記者張玉梅、於媛媛、徐欣怡)。

相關問題答案

    改革開放時期環境保護史研究,應著重於這四個不足之處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開展環境保護史研究,及時總結我國環保經驗教訓,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需要,是時代的呼喚。我國現代環保產業雖然萌芽於世紀年代初,起步於年代初,但直到改革開放後才真正起步迅速發展目前,改革開放後逐漸形成各種備受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環境汙染問題,並引起國際關注。因此,研究...

    當代歷史研究:明代皇權與社會責任概念的探究

    明代史 皇權與社會責任 作為歷史的參與者,我們應該思考歷史如何定義我們的現實。在明代歷史上,如何看待皇權 社會責任 歷史的現實意義,成為關鍵問題。從經濟發展到皇權的運作,我們常常被明朝的不同觀點所迷惑。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的真相,就必須超越個人情感,理性審視歷史的發展。首先 天子守國,君王死 在某種...

    他與航海史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孫曉光,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南海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導師。他是中國歷史科學院首批 蘭台青年學者 之一,擁有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國家社科重大招標專案首席專家。主要從事海洋史 東亞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多篇文章,多篇研究報告,著作部,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獎 山東省社會...

    波蘭青年學者希望通過歷史研究促進中歐文化交流

    新華社杭州月日電 記者崔麗 月日下午,在杭州西湖畔漫步,來自波蘭的青年學者孔曉文不時拿出手機拍照留念,與來華的各國青年學者交流,並記錄了他們在 良渚論壇 期間的 沉浸式 文化收藏之旅。月日至日,首屆 良渚論壇 在浙江杭州舉行。論壇期間,孔曉文與來自多個國家的餘位青年學者共同參加了 新時代青年漢學家眼...

    挖掘僑史,借鑑史 東孚僑史研究會成立

    東府擁有豐富的華僑歷史資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城市的快速發展,一些歸僑華人年老,一些村莊搬走了,一些僑華人歷史遺跡 僑民住宅 家庭關係檔案必須收集整理.救援型別 月日上午廈門市海滄區東福僑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成功召開。海滄區僑聯主席黃秋霞 東府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毅及區民政局相關領導出席。會議聽取了廈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