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海外華人教育如何架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專訪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張立
中新社記者吳侃 金旭.
第五屆世界中文教育大會於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 本次活動如何助力海外中文學校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數字技術在海外漢語教學中有哪些新的應用?中國教育如何促進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張立接受中新社《東西方問題》專訪。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新社記者:中國教育的定義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僑學教育發展現狀如何?
張力:漢語教育主要是指對華裔子女進行中國語言文化教育。 一般情況下,在華僑家庭中,孩子一出生就接受長輩的相關教育,然後去中國學校跟老師學習西漢和中國文化,都是中國教育。
中國教育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繼承性、自發性和治外法權。 傳承是指華僑老一輩傳承中國語言文化、道德觀念、禮儀和習傳給下一代自發性是指華僑華人自發地在海外辦學辦學,自覺傳承中華文化治外法權是指漢語教育主要在海外進行。
汶萊中文學校的華文孩子在學校的許多教室裡認真上課。 這是汶萊最大的中文學校,提供從幼兒園到中學的正規教育。 攝影:宋繼和。
從社會工作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在比較受關注的華文教育,主要是指華文學校教育。 業界普遍認為,受客觀條件制約,當前中國教育發展仍存在諸多困難,但總體發展穩步向好。 具體來看,從規模分布來看,華僑學校分布在數百個國家和地區,華文教師超過15萬人,學生人數超過2-300萬從地域差異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文教育發展差異較大,體現在場地、師生、辦學形式、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從發展環境來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政治因素,以及國家或地區的語言教育和文化政策影響著中國教育的發展從教學要素上看,語文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訴說著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力。
中新社記者:當前,海外華文教育在師資、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新特點?如何解決海外華文教育中“三育”的老問題?
張莉:海外華文教育在“三教”方面存在地區差異,但總體來看,華文教師隊伍在不斷壯大,教師年輕化、專業化、專業化的趨勢明顯教材更有針對性、適用性、本土化,自主編纂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在教學方法上,更加注重技能與教育技能的結合,多元元素輔助漢語教學,這也是漢語教師更專業的表現。
擁有百年歷史的喬中學學院的學生熱衷於學習中文習,菲律賓當地的中文老師也在用中文教授算術。 攝影:關向東。
中國教育的老問題包括教師匱乏、缺乏適用性強的教材和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匱乏等。 “加強教育,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推動解決“三教”問題,關鍵在於加強師資培訓。 可以擴大線上線下培訓的規模,培養專業化、本土化、高學歷、研究能力強的漢語教育人才,在延續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培訓的同時,幫助教師更新觀念,提高教學資源使用能力,編寫教材的能力。 統籌課程設計,幫助中國學校管理者更新辦學理念,提公升領導力和領導力。
海外華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提高當地華文教育工作者的造血能力,促進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本土化,因地制宜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現代化。 本地語文教師自編教材,或中外合著,中文教材的不適應性會逐漸提高,如涉及本土人物、故事、歷史等,可能更適合本土教師編寫。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可以探索現實生活中的教學和其他方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唐人街閱讀中文標誌,在中餐館閱讀中文選單,用中文講解景區等,從而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學習習和使用中文。
在巴西德信雙語學校,一位巴西老師帶著小學生“劃龍舟”迎接端午節。 攝影:林春音。
中新社記者:本屆世界中文教育大會的主題是“推動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如何突破?
張立:“四個現代化”各有側重,規範化重教學內容,正規化重學校建設和管理,專業化重教師,資訊化重教學方法和資源開發。 如果每所中國學校都具備“四個現代化”,提高中國教育質量和效率就不是問題。 但“四個現代化”建設處於領先地位,海外華文學校基本是自費辦學,受制於當地學校環境、經費、師生等主客觀條件。 因此,有必要加強國內外的合作與互助,共同推動中國教育的進步和發展。
2024年8月6日,2024年華僑青年“尋根之旅”同學們在南通歡快地展示了他們的剪紙作品。 許多海外華裔青少年來到中國,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攝影:徐從軍。
一方面,中國學校“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有賴於我國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加大對課程標準制定和資訊資源建設的支援和幫助力度另一方面,中國學校也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實施“四個現代化”。 近年來,國內相關部門和高校開展了大量工作,可以總結經驗,梳理出更細緻的思路,助力“四個現代化”的發展。 海外有資質的中文學校可以主動率先嘗試,為其他中文學校樹立榜樣,樹立榜樣。 目前,歐美、東南亞部分華文學校已啟動“四化”建設。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人工智慧、雲技術、大資料等新技術的湧現,為教育轉型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數字技術在海外漢語教學中有哪些新的應用?中國學校如何利用新技術創新中國教育實踐?
張立:目前,中國教育領域對新技術的關注度、認可度和接受度都很高。 例如,現實生活中的課堂、線上課程、虛擬教室、雲服務平台、中文習等應用和推廣,教師對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逐步提高,尤其是年輕教師在這方面非常擅長。 數字習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2024年9月20日,在泰國四色菊市新生報到點,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雲校區”由當地尚未返校的高年級學生主持,為新生提供報到指導,介紹學院相關情況。 攝影:張志巨集。
新技術的應用需要人才和配套的設施裝置。 由於中國教育的特殊性和發展條件,新技術在中國教育領域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 未來,中文教育可以建立數字教材平台,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共享同時,根據中國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應合理應用新技術,避免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教育本身的需要和目標此外,中國學校還可以開展科學教育,如中國學校開展程式設計和機械人課程,定期舉辦科技競賽等活動,將科技與中國習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西語的興趣。
中新社記者:海外華文教育如何將課堂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緊密結合,承擔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使命?
張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語言文化並重是中國教育的一大特色。 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承和傳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每乙個師生都能影響到身邊的很多人。
2024年6月19日,聖保羅中國文學學校漢語教學班。 攝影:林春音。
例如,在馬來西亞,大多數華文學校占非華裔學生的近四分之一,有些甚至超過一半。 在東南亞,許多非中國學生因為精通中文而找到了更理想的工作。 中文教育為當地社群了解和習中國語言文化創造條件,並盡最大努力滿足當地需求。 許多中文學校還積極參與當地文化嘉年華活動,為當地民眾展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平台。
中新社記者:海外華文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於當地社群?如何進一步為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發揮作用?
張立:語文教育是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傳承教育。 在辦好中國語言文化教育的基礎上,中國學校還應考慮如何與當地國民教育或其他形式的教育對接,與當地其他學校、社群、企業等合作,以獲得更多的認可和支援。 例如,一些中國學校與當地企業合作,幫助他們培養中國人才也有中文學校與當地學校合作提供中文課程。
2024年1月20日晚,加拿大多倫多,當地華人孩子在“星動多倫多”春節聯歡晚會上唱唐詩和歌詞。 攝影:於瑞東。
中國教育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也可以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國教育工作者需要樹立尊重、包容、互學互鑒的心態,將多元文化元素融入教材開發、課堂教學、漢語表達、文化活動等中。 例如,在編寫本土化漢語教材時,既用中文講中國故事,又用中文講傳統文化,用中文講講本土故事,融合中外文化亮點。 中國學校還可以充分發揮平台優勢,充分展示中華優秀文化,清晰明了地闡釋和傳授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開展更加深入具體的文明交流互鑒,更好地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 (完)。
受訪人簡介:
張莉,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港澳台海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 長期從事語文教育工作,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7項,主持編纂漢語教材2套,發表專業研究報告,撰寫研究報告20餘篇,其中多篇被國家、省、市相關部門採納。 曾赴海外20多個漢語教育高度集中的國家開展專題研究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