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張旭)從年度影響力人物的角度看,“走在東西方之間”。
作者:溫龍杰,徐皇冠。
12月15日,《中國新聞周刊》2024年度“影響力人物”在北京揭曉,諾貝爾獎後一鳴驚人、創作《商業銀宇》的費翔、主編《民法典》的校長王毅、帶著“小破壞球”徘徊的郭帆等獲得獎項。
從文明到文化,從國家到個人,東西方交流促進互鑒,互學互鑒帶來發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曾被評為“年度文化貢獻者”,經過幾十年的寫作,對世界始終保持開放和好奇,現在正在“蛻變”。
莫言談了自己轉型為“劇作家”和莎士比亞的原因。 他曾三次訪問莎士比亞故居,第一次是在2024年,第二次是在2024年,第三次是在今年7月。 莫言說,“2024年我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幾位老師一起去莎士比亞家時,當著俞華和蘇彤的面,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發誓要在未來幾年完成從一流家庭到劇作家的轉變。 從一流家庭到劇作家的轉變,莫言完成了近乎“90度”的轉變:他今年出版了話劇《鱷魚》劇本,也在構思其他戲劇舞台的劇本。
“東方和西方”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世界”。 “年度科技人物”獲得者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天文學家李靜。 “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帶領著世界上最遠的“科學小組”,讓人類看得更深更遠。
如何將自己置身於古今天文學領域,帶領團隊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李靜堅信,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動力,基礎研究不一定是為了“有用”。 他當場透露,自己最喜歡的科幻作品是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和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他樂於欣賞東西方科幻小說的靈感。
“年度文化人物”郭帆在談到《流浪地球》時表示,希望中國電影“走出去”,實現IP共享,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獲得更多全球影迷和觀眾的喜愛。
乙個時代,乙個時代的使命。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新時代的新文化使命。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開放包容,堅持誠信創新是具體的實踐路徑。
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是乙個必須回答的問題,也是乙個複雜而全面的命題,有的已經解決了,有的還在解決。 中國科學院院士、“網紅科學家”王品賢榮獲“年度教育人物”。 他認為,科普的目的是“在青少年中培養真正的創新文化和科學家精神,回歸本源”。
只有扎根中華大地,把握開放與獨立的辯證法,實現“不忘原”與“吸納外國人”的結合,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中國中文大學副校長王毅被評為“年度法治人物”,他參與推動了中國“民法典時代”的到來,也見證了中國民法的“藍出藍”。 王毅表示,西方法學和西方民法學研究通常被視為“公理”,是中國大陸法系學者認真研究和習的物件。 《民法典》的編纂,使中國民法的介面能夠提出中國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並解釋自己的道理。
榮獲“年度CEO”的是斯凱奇中國合夥人陳偉麗,他以前瞻性的眼光將國際品牌斯凱奇引入中國市場,走上了一條獨特的國際品牌本土化之路,將中國發展成為最大的海外市場,以中國一流的連鎖優勢輻射世界。
同日評選出的“年度影響力人物”涵蓋文化、法治、經濟、科技、教育、體育、演藝等多個領域,其中既有“前輩”和“高峰”,也有“領軍人物”和“新銳”。 年度人物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年度的成就上,還體現在他們在現場分享的經驗和見解上,在聚焦領域本身的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在不同領域和方面的與世界的聯絡,提供了對中國和世界的不同視角, 東方和西方。
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相似之處、互補性、交叉性和衝突性,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非常重要。 被評為“年度文化傳播人物”的歌手費翔說,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中國人,“他一生都在東西方兩種文化之間行走和交流”。 他認為,“在當今世界,能夠相互了解,尤其是在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全球普遍的聯絡與交流,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人類應對挑戰必須選擇的道路。 這是關於東西方文化中的每乙個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