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新聞記者 |張希龍.12月2日,在廣州舉行的“了解中國”國際會議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啟帆在致辭中指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板塊首先要考慮經濟增長動能的轉變,過去1 3年房地產供給GDP增長的模式已不再可行, “未來,房地產可能沒有這麼高的動能,我們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比如汽車消費。 ”介面新聞編輯 |
近20年來,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帶動了GDP的增長,賣地也為國庫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這種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3%,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下降78% 和 49%。
汽車產銷似乎也觸及了天花板。 目前,我國汽車年銷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不過,自2024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2900萬輛以來,銷量增速有所放緩,2018-2024年甚至會出現19% 至 8負增長2%。
不過,黃啟帆認為,汽車消費有望成為繼房地產之後的下乙個新經濟引擎。 他分析,在中國14億人口中,每千人擁有汽車約210輛,佔汽車保有量的21%,“但放眼全球,人均GDP在1萬美元的國家,也就是中等收入國家,一般擁有40%左右的汽車。富裕國家,美國,歐洲在60%至70%。 ”
中國人均GDP現已達到1超過 20,000 美元,未來 10 年超過 20,000 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40%的汽車保有量應該是可以實現的,從21%到40%,汽車保有量幾乎可以翻一番。 黃啟帆表示,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如果限購、限貸、限牌等措施逐步放寬,也將帶來市場增長。
正如房地產擁有建材、家居等龐大的產業鏈一樣,汽車生產也與大量的基礎設施有關。 “如果汽車銷量每年增長超過1000萬輛,將帶動2萬億元的增長;2萬億元的銷售價值將帶動停車場、立體停車場或各種道路交通的發展,也將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樁、儲能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 ”
據中國汽車協會統計,1-11月累計汽車銷量為2348輛90,000輛,同比增長4%5%。今年以來,上海、廣州、武漢、三亞等地先後發放多輪汽車消費券,推動市民換車。
不過,黃啟帆指出,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是最終落腳點,“消費比重的增加不是依靠直接把錢分配給人民,從根本上調整收入分配結構,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 ”
2024年,中國GDP將達到121萬億元,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為43%,這在世界上相對較低——美國為52%,歐洲為55%。
未來,GDP佔比重應由消費拉動30%、投資拉動40%、出口拉動30%改為消費拉動50%、投資拉動30%、出口拉動20%。黃啟帆說,“要使可支配收入在國民經濟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關鍵措施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使目前4億中等收入人群在未來十年內翻一番。 ”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不僅得益於內銷,還得益於外貿——今年,中國汽車累計出口量很可能超過日本,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這也反映出中國出口結構的明顯改善。 十幾年前,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我國出口結構的70%,機電產品佔比僅為30%。 隨著製造業轉型公升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大幅下降,降至10%以下;2024年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相應比例從30%提高到90%。
黃啟凡認為,這反映出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高階出口、高附加值趨勢明顯,“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新變化,出口結構改善是第一方面。 ”
二是引進外資呈現連年增長態勢。 雖然自2024年以來,首戰、新冠疫情相繼發生,但中國外貿引進並未放緩。 資料顯示,2024年外商投資到位金額為180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外資到位額最高的一年。
黃啟帆指出,“原因很簡單,俄烏戰爭,歐洲天然氣中斷,天然氣價格上漲了3倍,無法購買,歐洲,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重工業天然氣和石油短缺,發展不穩定,所以去年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法國, 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據統計,2024年,歐共體在華投資同比增長200億歐元。
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迎來了出口導向型經濟快速發展的十年,2024年至2024年年均引進外資約1200億美元從 2012 年到 2022 年,這一數字達到約 1400 億美元。
引進外資增速上公升,黃啟帆認為,其背後的邏輯在於在中國形成了乙個超大規模的市場,有效稀釋了製造業的採購成本、研發成本、銷售成本、物流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的質量。 “雖然我國人口成本低的比較優勢逐漸被稀釋,但前六大規模效應下的製造成本有所下降,使我國製造的同類產品成本仍能降低30%至40%,這也形成了新的競爭力。” ”
因此,外商在中國的投資,首先,由於中國市場大,在中國的投資和銷售形成了銷售房地產,這是一種模式。 二是在華投資,產品銷往歐美,銷往世界,在中國形成的製造基地,綜合製造成本低於歐美其他地方。 “黃啟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