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觀眾在看我們的節目時,會覺得有些場面太熱鬧了。 那是因為我們想要還原的是當時人們的感受。 ”電視劇集《花兒花》裡的上海和你記憶中的上海一樣嗎?在最近的乙個特別節目中,導演王家衛詮釋了該劇對2024年代上海的呈現。 戲外,不斷有觀眾加入討論,尋找記憶與現實、影視與想象之間的距離。
12月30日,胡歌、馬一琊、陳龍接受東方衛視上海版《花》採訪。 面對《晨報》記者提出的“如何看待《花》劇中的上海,記憶中的上海”的問題,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為劇集的核心人物,飾演阿寶的胡歌坦言,每個人的記憶都是主觀的,而現在的《花》呈現只是導演王家衛所說的“記憶蛋糕中的一塊”,“當時的上海是什麼樣子,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 他特別提到了2024年代觀眾對黃河路的討論,並直言自己印象中的璀璨燈光與劇集帶給他的感受相似,“小時候,我沒有去黃河路吃飯,但當我去南京路時, 我曾經路過黃河路,給我的印象是燈光璀璨,霓虹燈。
因此,如今與觀眾同步追劇的胡歌感嘆,從個人理解來看,《花》這部劇呈現的色彩和節奏,與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是一致的。 比如小時候,他經常會看到父親、叔叔等家庭成員“忙”,這與劇集中人們“興奮”的新機會是一樣的。 “我在90年代上小學,在我看來,這座城市的感覺非常膚淺。 但我記得,我父親的很多朋友都很忙,他們似乎整天都在談論生意,他們有什麼樣的機會,他們有什麼外地的朋友。 從小孩子的角度來看,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現在的《花》彌補了我對這個時代的記憶。 ”
飾演“靈子”的馬伊犁,高中時是上海電視台舞蹈隊的伴舞,青海路和黃河路是她比較熟悉的地方。 所以,當她第一次看到《花》劇組1對1還原的場景時,她覺得一切都是“毋庸置疑”的,“是1對1修復,連一塊門板都還原,那還有什麼好質疑的呢?”
在馬伊琊看來,影視作品的意義不在於討論某個場景或某個故事是否真實,“它的作用不是讓大家爭論這是否是記憶中的樣子,我們每個人記憶中的場景都會偏離,對我來說,不值得花時間去討論。 ”
陳龍說,他在《花》裡試了四部戲,每次都是在影視基地建的實景,“就連試戲都像是真拍一樣,攝影還是包(德熙)老師,導演也是嘉偉的導演。 在人物的歷史細節方面,他認為劇組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飾演的陶濤是第乙個做水果生意的人,後來慢慢開了個海鮮攤,劇組為此特意找了一位2024年代在上海從事海鮮生意的商人,講解當年的“生意經歷”。 “當時的海鮮商人大概會賣一些魚,其中帝王蛇在當時很受歡迎,他們告訴我當時大家都喜歡的品種。 ”
同時,陳龍還記得大人忙碌、精力充沛的樣子。 “我舅舅當年都快三十多歲了,和劇中的阿寶、陶濤同齡,然後才真正離開單位,去做生意。 他更記得的是,小時候,他的家就在著名的柳林路小商品市場附近,一望無際的全國各地人蜂擁而至。 “當時,柳林路是上海最熱的街道,全國各地的人都來這裡批發服裝。 我每天向窗外望去,每個人都拖著行李來到這條街上,非常繁華。 ”
也正因為如此,在進入《花》劇組後,陳龍反覆想起那些回憶,“我奶奶家在延安路和茂名路的交匯處,那裡也有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在劇中1對1修復的進賢路,大家依舊能看到它的結構和原來一模一樣, 和路口的老房子和建築是一樣的。 建議大家去散散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