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萌寵快樂創作季
當你的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學,我不想再讀書了”,很多父母很難保持冷靜。
要麼暴風雨如雷,“家法等待”;
要麼開始嘮叨:“我辛辛苦掙錢給你讀書,現在你說不想讀書,這就是你報答我的方式”,或者“你現在不努力讀書,長大後能做什麼,撿垃圾?”
父母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誰不想聽這個呢?然而,這些做法基本上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叛逆,或者乾脆躺平。
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冷靜下來,明白孩子在“我不想學”的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一般來說,當孩子說“我不想學習”時,他實際上是在表達這三層意思:
第乙個意思是,“我累了”!
現在,“音量”似乎已經成為學習的代名詞。
孩子們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不僅來自學校的應試教育,還來自家長的熱切期望,還有同學之間的競爭和比較。
如果您的孩子稍大一點,他們也會在學校面臨社交問題。
因此,當你的孩子告訴你他不想再學習時,他真正想說的是:我太累了。
熱播劇《小捨得》中的晏子友原本是乙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為了考上名校,在母親田玉蘭的安排下,他每天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各個補習班,最後不堪重負,患上了抑鬱症,公開指責母親當初只愛他, 他再也不想學習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正常的學習壓力會刺激大腦產生稱為內啡肽的神經遞質,這會讓我們忘記時間,保持安靜,專注於當下。
但是當水滿了,它就會溢位,當月亮滿了,它就會失去。 我們都吹過氣球,在一定的壓力下,氣球越來越大。 但是,如果不斷對氣球施加壓力,氣球就會爆裂。
人也是一樣,在持續的壓力下,大腦也會下降。 因此,孩子的大腦也需要一定的休息,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
短期內,學習效率變低;長期的狀況會影響乙個人的身心發展。
所以,當乙個孩子對你說,“我不想再學習了,”父母最好的回應方式是擁抱孩子,坐下來和他交談,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如果孩子近期壓力過大,感到身心疲憊,不妨帶孩子出去好好吃飯,或者陪孩子做自己喜歡的運動等,以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幫助孩子減輕壓力。
在第二種情況下,也許孩子正在尋求你的幫助
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一生中有 1,000 多項發明。 他的發明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對現代工業和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是這樣乙個多才多藝的人,小時候因為不喜歡學校的教育模式,經常逃課,被老師當成壞學生。 所以他經常說,“我不想再讀書了!”
愛迪生的母親看到他對發明的熱情和天賦,並理解他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厭倦,鼓勵他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並在家中為他建立了乙個實驗室,為他提供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裝置。
在母親的理解和支援下,愛迪生最終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
愛迪生母親的做法值得我們所有父母學習。 當聽到“我不想學習”這句話時,愛迪生的母親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明智地看到了問題所在,她知道愛迪生並不是真的想學習,只是不適合教育模式。
當然,即使在今天,愛迪生母親的做法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但愛迪生的母親堅定不移地相信和支援孩子的發展選擇,給了我們乙個很好的教訓。
因此,當面對孩子說“我不想再讀書了”時,家長不應該馬上開口問:“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為什麼不能好好學習?”
這句話不僅傷了孩子的心,也容易誤解孩子:我的父母靠不住,他們也不會幫我。
撫養孩子,為他們工作,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因此,我們願意為我們的孩子付出,我們不需要回報。
當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們就會從客觀的角度理性地處理這些問題。 孩子這麼說,並不是真的不想學習,只是他暫時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想得到大人的幫助。
這時,你可能要問你的孩子:有什麼問題嗎?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同時,告訴孩子:你做得很好,不要著急,慢慢來。 我陪你,讓我們換一種方式試試。
這個時候,不要批評和責罵,孩子的成長不就是乙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嗎?
所以,一定要記得用溫柔而堅定的回應告訴孩子:遇到困難並不可怕,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可以換一條路試試,總會有解決辦法的。
第三種情況:也許孩子已經努力了很久,卻看不到結果
心理學上有乙個著名的蓮花效應。 蓮花不是一下子開花,而是成倍開花,直到第 30 天,整個池塘都被填滿了。 換句話說,在第29天,你看到的只是半個池塘裡的一朵蓮花。
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與蓮花效應非常相似,知識的儲備本來就是乙個積累的過程。 前期努力的結果可能不會立竿見影,像29日蓮花的開放是臨界點,量變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質變。
在電影《底層辣妹》中,成績最低的女高中生工藤沙耶香在湽田先生的鼓勵下開始努力學習。 然而,由於前期負債太多,她的成績無法提高,她非常沮喪,甚至想放棄。
沙耶加的母親沒有責怪她,而是帶她去了她小時候經常去的乙個公園,那裡有乙個大摩天輪。
媽媽告訴沙耶加,人生就像這個摩天輪,有起有落,但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就一定會達到最高點。
在母親的鼓勵下,沙耶加終於考上了日本知名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當乙個孩子說我不想再學習時,潛台詞可能是:我努力了這麼久,卻看不到結果,好氣餒......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懂得如何及時扶持他們,就能幫助孩子“熬過”那個關鍵點,而不是選擇放棄。
通常,你越接近勝利,堅持下去的時間就越重要和最重要的。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就像《有孩子的家庭》裡的劉星,抱怨父母當初為什麼不逼自己?該做的時候堅持下去,不要讓孩子輕易放棄。
寫在最後
孩子的學習是父母心中的重中之重。 但比起成績,教育好孩子,才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畢生修行。
我不想再學習了“只是乙個幌子。 通過這些表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並與孩子一起面對。 父母是孩子任何時候最堅實的後盾。
無條件的愛和支援是孩子最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