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得深丨廊橋,看山河之間

Mondo 旅遊 更新 2024-01-29

福建**“2024年12月13日08版。

核心提示。 山城壽寧,山河深邃,怎能探索萬界風情? 只在山中開路,在水中建橋。 福建人翻山越嶺的真心,孕育了人類建築史上的乙個奇蹟,它被稱為木拱橋。

宋人張擇端借來一幅歷代《清明濱江圖》,圖中的“濱水虹橋”展現了汴京的壯麗風光。 “東水門外七里,虹橋說,橋上沒有柱子,都是巨大的木架,裝飾著丹,像一道飛舞的彩虹。 《東京夢華錄》展現了虹橋沃博的驚豔。

透過畫卷,我們隱約可以辨認出古人“不花一寸釘鐵,全部用榫卯連線”的智慧,但木拱廊橋的建造技藝更勝一籌。 “在河上建一座橋,在橋上建一條廊,用一條廊護橋,橋廊合一”,廊房既為木橋遮風擋雨,又平衡了主拱骨架的上推力,使其傲然屹立在深邃的急流中。

從山水通車開始,廊橋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通勤的便利。 集山、水、屋、橋於一體,亭台樓閣於一體,橋式風格詩意如畫; 笙鐘諧音,拜神祈福,廊橋的夢浸透人間煙火。

正如著名橋梁專家唐煥成所言,“世界木拱橋之鄉”,壽寧現存古廊橋19座,數量多、施工年代順序整齊、橋群分布集中、文化資料豐富,均為世內罕見。 更不用說全國單拱跨度最長的下黨鄉的欒峰橋,以及木拱最短的西溪鄉翁坑橋都坐落於此。

星辰變遷,昔日的護城河變成了現在的通袢袢,廊橋的實用功能也逐漸褪色。 它會被湮滅還是會更新? 一代又一代的壽寧工匠毅然決然地選擇扛起非基因傳承的大旗,縱向為閩浙山水著墨。 當地方情結輕聲呼喚,當制度建設日趨完善,當文物保護意識成為趨勢時,這場跨越歲月江河的漫長接力,終將雲開見月。

整合景觀,追逐世界烟花夢。

壽寧城關,蟾蜍溪從西北向東南穿城而過,在前後不到3公里長的溪流上,有飛雲橋、昇平橋、仙宮橋、登雲橋4座廊橋。 這是我國少有的一組木拱橋,2024年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蟾蜍溪下游走,可以看到登雲橋。 該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又稱楊梅橋,全長338公尺,寬4公尺2公尺,拱跨308公尺,橫跨南北兩岸。 “第一座橋建好了,村子建好了,所以它所在的村子就叫楊梅橋村。 2024年,因壽寧縣東區擴建,搬遷至現址。 壽寧縣文化和旅遊局工作人員周紅說。

深入廊房,可以看出是四柱九檁條桶結構,有17個開間72個柱子,覆蓋著雙坡屋頂,兩端的橋台是用石砌建造的。 屋簷下的柱子旁有木凳和長凳,不知古今有多少旅人曾在這裡側坐睡過。

壽寧山地勢高,寒冷,晝夜溫差大,因此將廊房兩側的窗戶切開通風採光。 窗花要麼像花瓶,要麼像扇子,但它們都不一樣。 透過窗外的鮮花,可以看到浩瀚的山川,古橋和這自然風光可謂美不勝收。

告別城郊,漸漸進入鬧市區,卻看到紅妝綠妝的仙宮橋。 風雨板上的書是《風箏飛魚跳》,與《玉帶長環》的牌匾形成鮮明對比。 在廊房中間,八角形沉箱由斗拱支撐,八角形尖頂凸起,梁下刻有一本墨書,建橋工匠、第一人稱、捐贈者等,後人修繕時加上戴枯、馮夢龍等優雅詩詞, 呈現一組雕樑畫,風景文意十足。

仙宮橋的名字來源於“福建三女神”之一的馬仙。 馬是中國農業社會勤勞節儉、鄰里和睦、善助他人的典範。 在壽寧現存的古廊橋上,幾乎都有神龕,常年香火連綿不斷,供奉著臨水夫人、馬仙、觀音等神靈。

午休時分,在展廳兩旁的長椅上,三五個老人三五 周紅說,早些年有牌桌、小賣部、小吃和茶水,遊客絡繹不絕。 後來,由於消防方面的考慮,對擺攤店鋪、燒香、祭祖等活動的管理變得更加嚴格,但廊橋仍是周邊居民避日避寒、歡聚朋友朋友的好去處。

對於壽寧縣師範學校教師陸採玉來說,這座橋不在雲端,而是在心裡。 小時候,昇平橋是她上下學的唯一途徑。 下雨天,女孩總是站在屋簷下,等著媽媽撐傘來。 上世紀90年代,縣里修古橋時,陸採玉的父親先後為仙宮橋刻字,為登雲橋修壁畫。 這一次,她依舊站在屋簷下,等待著八十多歲的父親完成作業。

廊橋是我家鄉的記憶,將伴隨我的餘生。 陸採宇說。

秉持匠心,扛起故土夢想。

對於乙個村鎮來說,廊橋是交通的命脈,是信仰的圖騰,是精神的寄託,是百年規劃。 這座橋的靈魂被賦予了熟練的工匠,其中領導者被稱為“主墨”或“繩墨”,備受推崇。

在壽寧,最負盛名的橋匠不是別人,正是坑地鄉的“徐正家”。 這個家族最早的建橋事蹟可以追溯到清嘉慶六年(2024年),許兆宇等人共同修建了小東橋。 當時,建橋技藝只在家族內部傳承,所以傳了五代,因為工匠徐澤昌沒有子孫,所以傳給了堂兄鄭慧福; 後來又相繼傳給了鄭會福之子鄭多瑾、鄭多瑾之弟鄭多雄、鄭多雄之子鄭慧明。 到鄭慧明這一代,也算是九代傳承。

上世紀中葉,鄭慧福、鄭多金的名字響徹閩浙兩地,父子倆合力修建了11座廊橋。 2024年,時年39歲的鄭多瑾首次飾演“主墨”,主持了下盪鄉羊溪頭大橋的建設。

2024年1月,鄭多雄(左)和鄭慧明(右)父子在西溪鎮無錫廊橋陞梁儀式上。 吳素梅 攝 在隨後的30年裡,隨著現代交通的蓬勃發展,木橋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央視欄目組赴壽寧拍攝故事片《追虹橋》,鄭多金僅用了6天時間就搭建了一座廊橋的樣機,從而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2024年,因牛頭山水電站建設,長塞溪橋、樟坑橋兩座古橋需要搬遷,鄭多金重新出山主持工程。 在此期間,鄭多雄加入了團隊; 隨後,鄭慧明以橋梁工匠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橋梁藝術家家族的歷史得以延續。 2024年,傾注鄭家三代人建橋的謝潭鎮雙龍大橋正式開圓,其跨度、寬度和高度均為全省現有廊橋中最大。

在雙龍大橋建成的同一年,沱溪鄉楊圍村飛河大橋也順利建成。 飛河橋取“溪中木鶴”之意,兼具古韻與新風,從雕刻、泥塑、漆器特色的角度出發,融合壽寧本土和浙江泰順技藝精髓,為整座橋增添燈光線條。 晚上登上橋是獨特的優雅。

沱溪鄉飛河橋 尤芳明攝 “終於圓了百餘年、世代楊威人的廊橋夢想! 大橋序言上的文字表達了當地村民重拾廊橋夢想的喜悅。 誰知道這座橋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鄉情懷。

2024年8月11日,楊衛村黨支部書記吳文琪無法將這一天從記憶中抹去。 當晚,“桑美”颱風席捲楊尾,整個村子都成了澤國,更不用說矗立在村頭的宋代古橋了。

在黨和人民的關心和支援下,不怕自然災害的楊威人民在廢墟中築起了一座嶄新的花園。 近年來,村子的面貌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大家都渴望找到心中的橋梁。

建橋的提議一經提出,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該專案耗資200餘元,全部由村民捐贈。 老人自告奮勇地守衛著工地,中青年人自告奮勇地搬運梁瓦,盡了自己的乙份力量。 吳文琪說。

捐錢修橋,是壽寧自古以來的習俗,被視為祈福、積德報恩的好事。 在現存的古廊橋中,只有紅軍橋是**撥款建造的“公橋”,其餘的都是民間募捐建造的。

嫻熟的雙手,築夢。

仔細看飛河橋的序言,“主墨”吳宗山的名字被放在了顯眼的位置。 在訪問壽寧的當天,記者有幸親眼目睹了這位老工匠的橋梁製作過程。 十幾年前,吳宗山跟著鄭多雄的團隊學藝,因為是木匠,起步很快,目前正在老家為坑底築一座新橋。

吳宗山在飛河大橋施工現場。 攝影:吳素梅。

準備現場水平躺著的150棵巨樹,已經展現了虹橋的氣勢磅礴。 各種木材樹齡在100年以上,並標有三苗、五苗、扁苗、剪刀苗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間的長木頭,上面覆蓋著紅綢,懸掛在高處,稱為橫樑,稍後將穿過走廊的屋頂。

橫樑的選擇很嚴格,僅僅考慮到在你面前建橋的速度是不夠的。 要找一塊在陽光下生長的木頭,遠離蛇、蟲、鼠、螞蟻,把綠葉樹砍下來,留下幼苗,為子孫後代打下基礎。 吳宗山說。

除了選材,橋址的位置也很精緻。 坑底廊橋將矗立在溪流下游,橋址兩側有堅硬的岩石,為砌築橋台奠定了基礎,既傳遞了驅洪趕水的民俗信仰和風俗習慣,又連線了小學和鄉鎮衛生院, 並重新啟動廊橋的歷史功能以通行。

霞蕩鄉欒豐橋龔健攝 從橋墩往下看,高30公尺。 現在有腳手架和吊車供工匠們用木頭上下,但不知道古代如何實現“高空作業”? 陸採宇說,在長期的實踐中,古人發明了水架柱等裝置。 水架柱的形狀像乙個矗立在水面上的鞦韆,具體方法是在橋台兩側豎立一根長柱,長柱的尾端通過麻繩與另一根杉木緊緊固定,頂端用梁木連線。 “工匠們在這樣乙個木製平台上工作,單純的觀眾是可怕的。 ”

廊橋的力學之美體現在其拱形結構上。 吳宗山拿起繪圖板,描摹了廊橋拱頂架的全過程。

廊橋拱分為兩層體系,下層穿入3個長木榫接頭的八字形拱門,俗稱“三苗”; 上層由5根短圓木組成五折邊拱形,俗稱“五節苗”; 拱門置於橫木的轉折點處,俗稱“牛頭”,拱木端部與“牛頭”互鎖,使系統的兩層相互咬合,受力共同形成整體。 拱門兩端各豎立乙個垂直的木排架,在兩層斜撐拱和垂直木排架之間加兩根交叉原木,俗稱“剪刀苗”,避免橋拱因外力而側向移動。

拱門是廊橋的靈魂,尤其是三棵樹苗的直徑和長度必須完全一致,沒有絲毫偏差,我們四五個人一天都對付不了幾個。 相比之下,後面的柱子、橋梁、房屋、瓦片就不值一提了。 吳宗山一邊說著說著,一邊和旁邊的助手一起扶著翻轉著一根拱木,絲毫看不出他已經過了年紀。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多是鬢角白的老人。 因此,36歲的吳向發格外引人注目。

吳向發說,他出生在乙個木匠世家,建造木橋是村里的傳統。 近年來,回到家鄉後,他發現父親受到周邊潮流的影響,重拾了原來的生意,於是萌生了轉行的想法,原本從事玻璃幕牆等建築工作。

兩年前,吳向發加入了吳宗山的團隊,學習美術。 砍木頭、搬運木頭、標記墨線......瑣碎繁重的體力活讓吳向發退縮了。 但轉念一想,師傅作為長老還在奮戰一線,怎麼可能輕易放棄呢?

無論天氣有多冷或多熱,師傅總是自己動手,在露天工作,為那種感覺。 我們的年輕一代應該努力堅持下去,為傳承傳統技藝盡自己的乙份力量。 吳向發語氣堅定。

守橋守藝,前路光明。

如果沒有愛,廊橋的歷史又怎麼可能延續幾千年呢? 但單憑愛情,文化瑰寶注定“藏在閨房深處,無人知曉”。 橋梁的保護與護橋的藝術成為探索廊橋價值的兩條主線。

壽寧歷來有保護橋梁的傳統,許多古老的廊橋都留下了“反覆破壞和建設”的歷史記錄。 改革開放以來,每當城區改造、水庫建設時,當地政府往往通過搬遷等方式,努力保留廊橋的原貌。 近年來,壽寧縣博物館兩位館長龔迪拉、龔健繼續在記錄廊橋風采、呼籲加強保護的道路上奔跑; 陸彩宇等人也在積極向校園和社群推廣廊橋文化。

隨著橋梁文化走出大山,其復興之路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 2024年,木拱橋傳統建築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年後,《中國木拱橋傳統建築技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4年,“閩浙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今年5月,在壽寧下黨鄉召開的福浙木拱廊橋聯合申報(壽寧)推進會,明確了世界遺產申報的目標和進展、組織架構、專業團隊、世界遺產申領機制、支援措施等事項。 目前,廊橋本體保護、環境整治、宣傳推廣以及應用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世界遺產申項與廊橋保護相輔相成。

今年以來,制度層面建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5月,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畫(2023-2024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畫”),探索並系統加強廊橋保護研究利用。

10月,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三年行動計畫”啟動會上,各界專家就廊橋保護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11月23日,福建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一致表決通過了《寧德市木拱廊橋保護管理條例》,報請寧德市人大常委會批准。 《條例》堅持“小切口”立法,全文沒有一章共27條,在橋梁的整體保護、目錄管理、安全要求、檢查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和相關法律責任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條例》將於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11月24日,由福建省高院、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主辦的第二屆閩浙地區走廊橋文化遺產保護司法合作會議在鄭和縣召開。 會上通過了《福建、浙江法院關於木拱廊橋申遺司法協助的十項辦法》和《閩浙法院走廊橋司法保護(政治和平)宣言》。 會議指出,閩浙兩地法院應秉持系統保護、預防為主、協同懲治、綠色發展等現代積極司法理念,把維護木拱廊橋的歷史真實性、完整性和文化連續性作為基本原則,構建司法資源共享, 互助平台共建、風險隱患共治、突出問題共治、協調機制共建、工作措施共商廊橋文化遺產司法保護,築牢安全底線和防線。

承載著各方的共同努力,幸運地在法治的保駕護航下。 廊橋靜靜地躺在山城的歲月裡,微笑著迎接當下的繁華,微笑著前方的光明之路。

記者筆記。 繼續寫古橋的脈絡。

廊橋作為中國橋梁史上的“活化石”,是矗立在蜿蜒水峰之間的難得寶藏,是洞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廊橋很漂亮。 它的美在於“編織木結構”所體現的古人的智慧,飛歌柳丹華麗的木衣之美,與自然風光緊密結合的美,凝聚社會條件和輿論的平台價值之美。

廊橋同時也很脆弱。 自然災害的入侵和人為因素的破壞會對他們造成致命的傷害。 同時,廊橋施工技藝的傳承也面臨著無後繼的窘境。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孤獨和精心製作的精神,搭建橋梁並不是乙份能帶來豐厚物質回報的工作。 在某種程度上,守護藝術比保護橋梁更重要,任務更艱鉅。

近年來,各級一線部門高度重視廊橋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為廊橋保駕護航。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廊橋的人文藝術價值廣為人知,文物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青年也湧現在建橋隊伍中。

當然,廊橋的保護只是在進行中,而不是在完工時。 橋梁的全部價值應通過對橋梁本身、周圍環境以及相關文化和歷史遺跡的系統保護來傳達。 給予木拱橋傳統建築技藝傳承人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激勵,支援他們收徒、開展建橋實踐; 進一步加強宣傳,普及文物保護理念和知識,鼓勵社會各類力量參與廊橋保護工作; 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廊橋保護常態化機制和應急預案; 充分挖掘廊橋文化資源,促進廊橋文旅文化創意融合發展,使其在傳承中“活化”。

相關問題答案

    深入閱讀丨他們聽不見嗎?他們正在被聽到!

    湖北 全媒體記者 齊泉 楊康 楊千帆。他們生活在乙個寂靜的世界裡,但他們跑遍街頭,為需要食物的人提供食物。月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據美團和 Ele.me 兩大外賣平台統計,湖北省在後台登記上傳殘疾證的聾啞外賣店數量近家,較年前增長近倍。智慧型語音,便攜 小幫手 月日凌晨,武漢光谷青年城。街道出乎意料地寒...

    延伸閱讀丨國家生態農旅融合實踐

    福建 年月日版。核心提示。生態農場不同於傳統農場,它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遵循整體性 協調性 迴圈利用 再生性 多樣性的原則,引進生態農業技術 現代先進裝置 綠色低碳理念,通過整體設計和合理建設,將生物體與生物體 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迴圈和能量轉化聯絡起來,對農業生物農業環境系統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