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治理”模式背後的“双解”實踐
——阜陽市潁州區,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化解矛盾糾紛,再著手
2024年5月27日,原省委書記鄭沙傑深入阜陽市潁州區調研基層治理情況,認為該區“代表主任、閆老闆說事、五元老調解事務、群眾商議”,以“四事四權”的工作方式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知情 “監督、參與、決策”是基層探索、全省推廣的好辦法(本報2024年6月10日報道,2024年6月10日以《阜陽人論證貫穿'四事四權'》為標題)。
一年多來,作為“四事四權”工作方法的首例實踐,瀛州區委、區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化解排查工作,全面踐行“源頭治理”模式,有效將矛盾糾紛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構建各級“防火牆”的前提下,對各類矛盾糾紛進行分類,努力做到“一事兼備”,確保案件結案,矛盾糾紛總數持續下降,矛盾糾紛調解率一路上公升。
在工作中,瀛州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風橋經驗”,認真貫徹落實“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區”的要求,勇於踐行“四事四權”工作方法的早期踐行者, 推動關前移、重心向下,以政法幹警入格工作為抓手,推動政法力量聚格、聚焦基層,全方位查處各類矛盾糾紛,不死胡同, 從而做到早查、早發現、早管控,盡快解決基層、萌芽狀態的矛盾糾紛。
瀛州區專門印發了《區鄉街道矛盾糾紛聽證鑑定方案》,允許五位元老和群眾代表參與矛盾糾紛調解,以“面鑼鼓”的形式,提供充分陳述訴求、表達意見的平台, 使被調查者充分行使表達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促進信訪辦理公開透明,助力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創新。
12月2日,記者專程前往潁州區京九街道信陽社群進行採訪。 社群黨支部書記齊震介紹,去年從其他社群交流調來這裡,剛到信陽社群時,街道黨工委領導講解要做好“支部事”,做好“五老”“群眾議事”的示範帶頭工作。 結合實際情況,社群將轄區內11個居住小區分為兩類,其中5個為拆改自建小區,居民均為原住民和熟人6個商圈,居民來自各行各業。 針對原住民社群,社群大力提倡“五長者調解”,設立網格長官,大力提倡“有問題找網格長”。 如果網格負責人不能解決問題,社群黨支部將及時跟進。 對商業不熟社群,社群黨支部實行“群眾說說”的週末“小方塊會”,讓群眾議論、各幹各處。通過此次細化到網格的社群最前沿矛盾糾紛的調查,2024年以來,共化解矛盾糾紛108件,其中“小廣場會議”共收到社會公眾意見建議51件,其中22件因無理投訴被解到位。 無獨有偶,毗鄰信陽社群的七里鋪社群,採取了“四事四權”的工作方式,2024年上半年,“網格化管理”解決8個問題,“五老調解員”解決3個問題,“分事”解決16個問題,“群眾審議”解決3個問題。 實現了小事不出網、大事不出社的基層治理良好局面。
潁州區信訪局局長田雪認為,潁州區“源頭管理”辦法是“四件事四權”工作方法的細化實踐。 自2024年以來,該地區的請願總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41份42%,下降在阜陽市第一名
據介紹,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過程中,針對多年來一批重點疑難複雜矛盾糾紛,瀛州區堅持“結案、解案”的目標,大力推進,確保實質性解決。 全區幹部堅持用心比心、感同身受,在化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不打不怒、不生氣、不氣餒面對相關人員,我們應該細心、努力、深情。
瀛州區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執行、聯席會議協調、信訪部門推動、各方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 將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納入區委、區年度目標任務考核和日常排程任務清單,督促各級各部門統籌部署、推進、考核矛盾化解工作和業務工作,推動工作紮實開展。 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先後印發制定四份檔案,建立健全“黨建+信訪”、“名單+閉環”、“逆查+問責”、“專項整治+制度治理”和季度席位排名、最後崗位發言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了全區矛盾糾紛工作規範化發展。
潁州區委、區**主要負責同志堅持“週調”,認真部署負責跟蹤排程、一線排程、專項排程、常態化調研諮詢的負責同志;鄉鎮街道堅持“日接待”,常態化調研諮詢。 在重點領域,成立法律涉訴、城鄉建設、非法集資、企業改制等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化解4個專項工作組,解決重點領域突出問題。 田某是該轄區居民,曾多次反思其工廠被拆廠的賠償問題。 瀛州區成立了由區委政法委、紀委領導牽頭的問題處理專項小組,聯合調查組對反映的投訴進行全面審查調查,追根溯源,還原事件過程和真相,不僅查處相關人員失職瀆職、失職瀆職、 同時也依法依規維護工作秩序。結合實際排查,量身定做攻堅矛盾積壓方案,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有人管、有人問、有人幫忙解決。 本著“兩手搞定”的工作目標,田某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協調解決。 2024年8月,田某自願簽訂搬遷協議。 至此,積壓了四年之久的矛盾糾紛已得到圓滿解決。 從“源頭管理”到“双解”,瀛州區將“四件事四權”的工作方法靈活運用到衝突糾紛解決的每乙個細節,全區衝突糾紛解決的及時受理率和準時完成率均是、參與率、滿意率,均高於阜陽市平均水平。
|安徽法制報.
記者|聶學健.
編輯|張亞賢責任編輯|梁凡然審計|劉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