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和中國對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是對聯的重要視覺表現形式,對聯延伸了書法的精神核心,兩者的結合相得益彰。 重慶市江津區既是聯生鍾雲芳的故鄉,也是深根書法的沃土。
12月12日至14日,“聯生中云芳杯”首屆全國對聯書法展在重慶美術館舉行,來自全國30個省市的文藝大師、對聯領域的專家學者、獲獎作家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這場全國對聯文化盛會。 “聯生中云坊杯”全國對聯比賽頒獎典禮也同期舉行。
本次展覽由重慶市文聯、重慶市江津區人民協會、重慶市書法協會主辦,中共江津區委宣傳部、江津區文化和旅遊委、江津區文聯承辦。 依託“聯生中云坊”文化名片,以聯聯為出發點,以書法為載體,充分挖掘聯盛故里江津區對聯厚厚的文化資源。
聯生鍾雲芳,是誰?
鍾雲芳(1847-1911),清末重慶州江津縣高雅鋪青草北人(今重慶市江津區頂山街道高雅村8社),清代秀才人,著名對聯。
鍾雲芳學歷古今,詩詞抒情,擅長對聯,一生創作了4000多副對聯,現存對聯1800餘對,尤其以長聯著稱,並創作了世界上第一副長對聯“擬稱江津縣臨江城大廈”1612字,古今冠冕。
鍾雲芳及其對聯作品以數量最多、表達最全面、題材最廣、思想最深刻的四個特點,在對聯行業確立了無可爭議的地位。 他的一生對聯是中國對聯史上最多的,戰鬥的藝術、馬蹄韻的法則、修辭的藝術等等,堪稱中國對聯創作技法的巔峰之作,對聯的主題突破了傳統的限制,廣泛表達了世農工商業的社會生活, 婚喪嫁娶、民俗風情等,作品鞭打醜陋,諷刺時政,情緒強烈,被對聯圈譽為“聯生”,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引人注目的歷史文化名人。
30年來,隨著中國對聯社、重慶市、江津區不斷舉辦鍾雲芳相關宣傳紀念活動,其對聯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對聯書法名人雲集。
在江津區的積極倡議下,今年7月至11月,由中國對聯社作為指導單位,重慶市對聯社、江津區人民**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聯聯比賽圓滿結束。 大賽共收到國聯作者提交的參賽作品1814對,文章38篇,經過嚴格評審,共獲獎對聯作品38件,入圍作品201件,優秀作品10件,作品內容包括題詞“聯生”鍾雲芳,描繪了重慶和江津的人文自然風光, 反映了重慶、江津等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基本代表了當前國聯的整體創作水平。
6月,首屆“聯生中云坊杯”全國書法展啟動,共收到稿件2237件。 歷經三個月的複評、終評、文評、對聯複習等環節,最終評選出來自全國各地的199件作品(其中獲獎作品37件),其中42件為自編作品,充分考慮了書法家的文學修養水平。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以法學傳統為導向,注重當代、印章、下屬、開、興、草等各式各樣的體,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創作實力和藝術風格,是重慶近年來面向全國舉辦的高水平專業書法展。
展覽結束後,與會嘉賓還前往聯生鍾雲芳故鄉江津區開展了對聯書法交流座談會,並前往江津濱江路石蓮大道、鍾雲芳故居等文化地標繼續“對聯預約”。
江津和英蓮的“前世今生”
江津區是中國對聯文化之城、中國詩歌之城。 江津對聯的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宋徽宗宰相張尚英下台定居天津時,在石佛寺留下了一句“興文占地,尋水直奔江”的經典名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江津對聯的來源。 元代,在江津四山,他留下了天下第一個“好芽長,習三騎騎乘騎”的奇異聯盟。 明代,在江津市的“江公相堂”中,“江公祥殿”留下了“西川湘國北極大臣府”明顯宗成化皇帝的親筆信對聯,據研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神王有物證的對聯。
隨著時間的流逝,漢墨的芬芳和經久不衰的對聯文化逐漸成為江津乃至全國的文化名片,而鍾雲芳及其對聯作品的發掘和研究,更是江津對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縮影。
從清末年到初期,鍾雲芳以對聯為藍本的《真真堂文集》在江津、璧山等地多次出版,在民間廣為流傳。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到2024年的30多年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外聯愛好者、專家學者開始對鍾雲芳長聯進行注釋和介紹。
從2024年到2024年的20年間,江津多次舉辦鍾雲芳研究座談會,召開紀念鍾雲芳誕辰150周年大會,修建“藏聯大廈”,出版《鍾雲芳名著》多部作品。
2024年以來,江津區積極賦能全國公認的“聯生故里”文化品牌,通過舉辦國家級展覽和比賽,推動聯生樓、英聯特色文化園建設,出版英聯文化專著,創作聯生中云坊影視文藝作品,面向全市舉辦盈聯公益講座等一系列舉措, 傳承和發展英聯文化的舉措層出不窮,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目前,全區有300多件詩詞文物,“世界第一副奇聯”、“四面山朝源關連”、“世界第一長聯”、“江津縣臨江城樓”,以及明顯宗為明代工部商書江元琴題詞“天下第一位皇帝”,這三部“天下第一”在國內極為稀缺和辨認。 特別是“聯合聖人”鍾雲芳,以其傳奇的人生和通俗的作品,在川渝地區和中國英聯圈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4年,江津作為聯盛的故鄉,在中國聯社的關心和指導下,成功榮獲“中國英聯文化名城”稱號。
下一步,江津區將深入挖掘、傳承、創新、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建立健全文藝工作體系,補充和加強公共文化藝術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和舉辦系列文藝文化活動和群眾性文化活動等品牌,培養壯大文藝文化人才隊伍, 創新創造更多文藝精品,為成渝雙城經濟圈試驗區建設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文化條件,為建設文化強城貢獻力量。
上游新聞記者劉波何奎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