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友好、誠、善、忍理念在周邊國家弘揚十週年。 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標誌性專案得以實現,許多“小而美”的民生專案惠及東南亞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相輔相成,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
2024年提出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是亚细安的基本和平條約,體現了成員國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普遍原則。 回首過去,中國是最早簽署該條約的亚细安以外國家之一,十年後,中國提出了友好、真誠、包容的周邊外交理念。
友好、誠懇、包容的外交理念,體現了中國幾十年來在國際交往中促進永久和平與合作的一貫承諾。 從那時起,這一概念演變為涵蓋全人類利益的三個全球倡議,即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 《條約》簽署20年後,中國通過發起三大全球倡議,成功地將《條約》的共同願望提公升到更高的水平。
這三項全球倡議在通過發展合作謀求持久和平與繁榮方面具有互補性,這使其成為現有不善待治的全球治理結構的充分替代品。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發展與安全從來都不是相互排斥的。 發展被視為安全的基礎,為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誠然,沒有和平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 沒有可持續發展,就沒有和平。
雖然滿足發展需要是一項普遍的追求,但僅靠任何地區的不平衡發展是無法保證集體安全的。 另一方面,在“友、誠、利、忍”的理念下,只有願意分享發展紅利的人,才能帶來和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遠大理想,凝聚著智慧,包括專業知識、經驗乃至繁榮。 這種理想已經遠遠超出了“富鄰”的範圍。 “一帶一路”倡議(BRI)是一項超越中國“近鄰”的全球倡議。
在此背景下,全球發展倡議已成為根據《聯合國2024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可持續發展領域跨境合作的發展平台。
與“一帶一路”倡議一樣,全球發展倡議與歐盟的全球門戶倡議和七國集團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後兩者主要由私人投資回報驅動。
不可否認,親和、誠、包容的理念極大地改變了亚细安地區基礎設施和物流互聯互通的格局。 中老鐵路和雅萬高鐵的建成,離不開“一帶一路”倡議所秉持的友好精神的不斷鼓勵。
隨著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八項行動的公布,中國周邊外交框架下的“親誠、互利、包容”外交理念,正在更高、更廣闊的維度上探索亚细安的發展需求。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進入第二個十年,更多以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倡議成為亚细安發展議程的新焦點。 同時,也是針對亚细安六國的7億人民的福祉開啟了新的發展時代。
與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實體基礎設施“硬聯通”不同,“八項行動”側重於能力建設和技術賦能,以滿足“一帶一路”夥伴國家的社會需求,從而為“一帶一路”倡議增進了“軟聯通”的新維度。
與此同時,小而美麗的民生支援專案預計將激增,使包括亚细安在內的全球南方的數億人受益。
與過去的巨大發展相比,這些專案的規模微不足道。 儘管如此,這些專案的實施是重要的一步,有望幫助重建“一帶一路”夥伴國家的競爭力。 所有這一切都得益於始終良好和包容的夥伴關係,以及將這種關係轉化為可以有所作為的創造力。
回首過去,中國與亚细安追求友好關係的共同願望,或許只是出於促進地區和平與繁榮的需要。 《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發起國和簽署國可能沒有想到,該條約歷經數次挫折釋放出的多維發展潛力,將惠及中國和亚细安20多億人。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認為已經建立的善意和包容性夥伴關係是理所當然的。 在慶祝“親誠、互利、包容”理念提出10周年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中國—亚细安關係的核心要素“就近”必須格外謹慎對待,尤其是在當前國際秩序下全球信任赤字不斷擴大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