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雙氟化物發布鋰電行業首份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淨利潤為56億元-62億元,同比減少6817%-71.25%。業內人士表示,多氟化物的業績預測只是鋰電池行業現狀的乙個縮影,預計業績不佳的企業將占多數,這背後有乙個共同的原因,即碳酸鋰“**。記得2024年碳酸鋰**繼續上漲,同年11月創歷史新高,超過60萬噸。 鋰電池產業鏈上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賺得盆滿缽滿,尤其是鋰鹽企業。 再看2024年,碳酸鋰**就不是很好看了,從半年報來看,超過50%的企業經歷了業績下滑或虧損,業內笑稱“一碳酸鋰坍塌了整個鋰電池產業鏈”。
快速下降,略有回公升,然後繼續下降
我們先來看看效能。 起點鋰電池注意到,今年以來,碳酸鋰**持續下降。 以碳酸鋰月均值計算,年初1月最高點為50萬噸,12月底為10萬噸左右,整體下降幅度在80%左右。 雖然年中出現反彈,但恢復效果並不好,如曇花一現。 具體來看,截至今年4月,碳酸鋰從年初的50萬噸直接下降到20萬噸雖然4-6月有所反彈,但最高點在30萬噸左右下半年持續下滑,直至10萬噸,甚至突破了10萬噸的紅線。
資料**:起點研究所(SPIR)。全年碳酸鋰**處於“快速下降、小幅上公升、後持續下降”的狀態。 鋰電池淘汰週期已經進入下半年,2024年碳酸鋰走向何方,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了解變化背後的原因。 鋰電池整理的出發點發現,與階段性變化相對應,影響碳酸鋰的主要因素在各個階段和時期也不同。 1-4月碳酸鋰**由高轉低,主要受供需、終端市場和技術發展等因素影響。 在業內固有的印象是年底年初新能源汽車市場向好,儲能市場持續爆冷,2024年底碳酸鋰供不應求的風向將在2024年初延續,依然保持頂位執行。 隨後市場熱度消退,供需關係清晰,導致開盤暴跌。 在這個階段,供需關係的變化是產能不斷提高,供給有希望超過需求。 一方面,2021-2024年各方爭奪鋰布局,2024年達到成果驗收階段,部分企業碳酸鋰產能開始釋放,供給端增加。 另一方面,國內碳酸鋰產能增加,2024年以來碳酸鋰產量持續增長。 據統計,2024年我國42家碳酸鋰生產企業總產量約為34家29萬噸,同比增長4884%。增幅主要來自江西、青海、四川三大主產區。 甚至有聲音預計2024年後碳酸鋰將出現供過於求。 在終端市場方面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推出和燃油車清倉**的雙重影響,以及產業鏈去庫存,將導致鋰需求低迷。 而儘管有所下滑,但與往年相比,30多萬元的碳酸鋰依然是老樣子,很多電池企業也在等待進一步的發展。 新技術的發展也是影響碳酸鋰的重要一環,其中以鈉離子電池為例。 2024年被稱為鈉離子電池量產元年,鋰的高價帶動了對鈉電池的呼聲越來越高。 業內人士認為,鈉電池將率先應用於低速和兩輪車、儲能等領域,並將實現部分鋰電池的替代。 綜合以上因素,碳酸鋰**“雪崩”。 根據年初進行的鋰電池行業調查,一季度末,雖然碳酸鋰均價報25萬噸,但電池企業採購量已降至20萬噸。 他們指出,遠期合約的波動性將更加劇烈,甚至會跌至15萬元左右。 從現在的時間來看,很明顯,這個判斷已經成為事實。 第二階段是4-6月的短暫反彈期,鋰電池起點回顧市場資料,知道5月份碳酸鋰一度連續上漲。 主要影響因素是新能源市場需求回公升、鋰電池企業去庫存結束、碳酸鋰生產後遺症,最後是碳酸鋰的原因。 每年二季度被公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旺季,疊加國內外儲能市場釋放、終端市場需求回公升、電池廠、材料廠完成庫存,低價簽單動作開始頻繁。 此外,智利鋰資源國有化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鋰產能的增長,再加上此前鋰價高企,國內部分廠商紛紛停產(當時市場訊息顯示,部分鋰鹽廠面對碳酸鋰價格下跌,選擇“停產提價”, 雖然不少企業對此回應稱該訊息不屬實,但實際上出現了停產減產),且產能在短時間內沒有完全恢復,導致**短缺。碳酸鋰方面**,今年6月14日晚間,廣州**交易所(以下簡稱廣州期貨交易所)就碳酸鋰**及期權合約及相關規則公開徵求意見。 此舉也直接說明碳酸鋰將在不久的將來上市,其機制將更加完善,這對一些企業來說是個利好訊息。 業內人士認為,碳酸鋰上市後,將提高現貨碳酸酯透明度,提高交易門檻,加速碳酸鋰回歸。 碳酸鋰到底是什麼?這裡就不贅述了,下面會解釋一下。 最後,看看碳酸鋰**今年的最後階段,即6-12月的持續下跌期**。 這時不提**的原因和第一階段很像主要關注的是終端需求增長不明顯,以及碳酸鋰產能增加,整個市場對碳酸鋰的預期下調**。 需求端,碳酸鋰需求增長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 但新能源汽車發展逐漸成熟,電池需求增速放緩同時,短期儲能用碳酸鋰的需求仍難以與動力電池相提並論,需求增速相對緩慢。 在供應端,國內碳酸鋰主要產區集中在江西、青海和四川。 今年以來,碳酸鋰上游產量持續推進,下半年開工率維持在70%以上,環比有所提公升。 海外,如澳洲的鋰礦,相對穩定,同時,中資企業在非洲鋰礦開發方面的整體進展相對較快,從運輸週期來看,今年下半年10月左右將開始抵達香港。 因此,在碳酸鋰供需缺口不斷縮小的情況下,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在觀望趨勢,與碳酸鋰穩定經營。 維持15萬噸碳酸鋰的穩定曾經是業內達成的共識,但在目前的情況下,碳酸鋰也很難守住10萬元大關。
碳酸鋰如何調節市場
碳酸鋰對碳酸鋰的影響程度如何,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碳酸鋰起點鋰電將簡要介紹和分析,供行業參考。 碳酸鋰**及期權在廣復交易所上市的重要原因是,近年來碳酸鋰**大幅波動,對鋰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的“產、銷、儲”經營活動產生了重大不利影響,業界期待緩解此類問題,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據悉,自2024年12月起,研究院開始碳酸鋰研究**通過課題合作、市場調研、質量摸底、規則論證等方式,對碳酸鋰的現場產銷、一流的結構、質量標準、倉儲運輸等進行了細緻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合同規則設計。 7月11日,廣州交易所宣布推出碳酸鋰**合約、期權合約和碳酸鋰**及期權業務規則,並經董事會審核並報證監會,自發行之日起生效。 當時,碳酸鋰**穩定在30萬噸左右。
據廣州交易所資料顯示,碳酸鋰**合約交易單位為1噸,最小變價幅度為50元,漲跌停板為4%。 業內人士認為,碳酸鋰的調整通常為1000元噸或500元噸,50元噸的最小變動相對比現貨價格調整更為頻繁,既能滿足交易市場變化的需要,又不會過度分散交易集中度。 碳酸鋰期權合約的交易單位為1手(1噸)碳酸鋰**合約,最小價格變動10元噸,漲跌停板與碳酸鋰**合約相同。 行權**涵蓋前一交易日相關碳酸鋰**合約的結算價,該交易日上下波動1當日漲停對應**範圍的5倍。 碳酸鋰期權合約採用分段行權間距,當行權間距在10萬噸及以下時,行權間距為1000元當行使**在10萬元噸至30萬元噸之間時,行使間隔為2000元噸;當運動**大於30萬元噸時,運動間距為5000元噸。 行權方式為美式:買方可在到期日前任何交易日的交易時間內申請行權。 一般來說,**是指碳酸鋰首先以虛擬形式買賣,實際交割涉及實物碳酸鋰。 期權又稱期權,是碳酸鋰的買賣權或期權**,根據規定的**在指定時間買入或賣出。 同時,碳酸鋰噸級交易規定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投機者的進入,提高碳酸鋰的資本准入門檻。 據專業人士分析,碳酸鋰合約類似於“彩票”,波動巨大,有時甚至實現多次漲幅。 雖然交易中省略了此前碳酸鋰的實物交易,但可操作性空間加大,風險更大。 7月21日,碳酸鋰**合約正式掛牌其中,包括五礦實業金融服務(深圳)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重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股份***等15家機構均已進入光富做市商名單。 然而,在交易首日,碳酸鋰**看漲競價後,主力合約2401開盤價為23.89萬元,開盤後不到15分鐘,遠月合約在低成交量、持倉量的情況下接連下跌。 截至當日**,主合約LC2401報於2151萬噸,減少1256%,其餘6份合約均跌至漲停,甚至碳酸鋰在低開後繼續。 資料顯示,截至12月19日**,碳酸鋰主力**(LC2401)合約**255%,在9.95萬元;碳酸鋰主(LC2402)合約**213%至99,000元。 有企業表示,碳酸鋰上市可以形成碳酸鋰機制,提高現貨碳酸鋰的透明度,為工業企業提供最佳的風險管理工具。 但從實際角度來看,碳酸鋰**跌勢無休止的局面似乎勢不可擋。 在這種狀況下,部分企業開展碳酸鋰套期保值業務對沖或管理相關風險,但許多公司有不同的態度。 例如,贛鋒鋰業近日在回應投資者詢問時表示,公司尚未開展碳酸鋰**品種的套期保值業務。 它認為風險比較大,但不排除未來做這項業務。 據分析,不同領域的企業對套期保值業務的需求程度不同。 例如,一些上游企業如果成本不可控,可能就沒有多大意義。 對於中端電池企業來說,當成本波動較大時,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來緩解壓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公司自己的鏡頭外,近日,廣州期貨交易所頻繁調整碳酸鋰**合約交易限額和手續費。 其中,11月24日,廣州期貨交易所通知,自2024年11月28日交易時間起,非**企業會員或客戶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10000份碳酸鋰**合約。 11月30日,廣州期貨交易所公告,自2024年12月4日起,碳酸鋰**LC2401合約日內收市手續費標準調整為成交金額的0.8/10000。 12月4日,光復公告,自2024年12月6日交易起,碳酸鋰**LC2401合約交易手續費標準調整為成交金額的3.2/10000,日內平倉交易手續費標準調整為成交金額的3.2/10000。 自2024年12月6日起,非企業會員或客戶單日不得就碳酸鋰**LC2401合約開立超過2000份合約。碳酸鋰雖然迎來了***,但實力並不大。 短期內,碳酸鋰將穩定在10萬噸,不會有太大的空間。
碳酸鋰的底線是什麼?
保持碳酸鋰合理穩定執行是業內共識,碳酸鋰時代已經過去,但能否在2024年重回5萬噸甚至更低,短期內很難實現,長期來看可能還有機會實現。 業內判斷,目前生產成本已經開始挑戰企業生產成本,短期內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不大。 據了解,原材料不同,相應的提鋰工藝和成本也不同。 資料顯示,鹽湖每噸提鋰成本為4萬-5萬元,自有鋰輝石礦每噸成本約為6萬元,自有鋰雲母礦成本約為6萬-8萬元,單噸鋰雲母外採成本約為20萬-25萬元,單噸外採鋰輝石成本約為30萬-32萬元。 但現在,隨著勞動力的增加,一些生產企業根本無法支付成本。 事實上,從供需角度來看,業內預計2024年我國碳酸鋰總量約99萬噸,需求量約為879萬噸,過剩供需有望增至11350,000噸。 此外,宜春等地產能的持續釋放,將繼續增加過剩供需。 也許有人會說,鋰生產商可以選擇停產來度過低價期,但事實是,市場機會稍縱即逝,“關停**”可能會讓企業加快澆注速度,優化生產線和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或者鋰鹽廠家應該首先考慮這個問題。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鈉離子電池和氫燃料電池也在逐漸蠶食鋰電池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的應用空間。 毋庸置疑,新能源的發展是長期的,新能源汽車、儲能、電動船舶的市場增量是確定的,鋰電池的應用和發展必然會持續向好,但從供需和發展週期來看,碳酸鋰現貨的大趨勢是難以改變的。 因此,從鋰電池的出發點來看,經過這次洗牌,將迎來新的供需平衡,競爭格局將重塑。 從時間上看,2024年碳酸鋰**將在10萬元的基礎上繼續下跌,最低可能在5萬元左右,基本穩定在5-10萬元之間。 當逐步淘汰週期結束並開始新的週期時,碳酸鋰可能是。 2024年可能會迎來新的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