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家校協調專業委員會2024年度學術會議在山東省濰坊市三岩基地召開。 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中小學和幼兒園管理人員、教師、家長代表和相關社會機構代表等200餘人參加了會議。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韓敏在致辭中表示,本屆學術年會的主題是“提公升教育強國建設中的校-家-社協同育質量”,充分體現了家校協調專委會積極響應國家教育發展戰略需求的整體意識和戰略願景。 家校協調委員會主席程金輝表示,本次學術年會旨在引導和帶領學校、家庭和社會進一步提高對協同教育的認識。
在學術報告環節,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就校親社協同育人的機制創新、家長教育資源開發、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化發展等重要議題展開展開了討論。
機制創新:教育為本,多方協同
在本屆年會上,校-家-社群協同教育的理論與機制創新是與會人員關注的重要課題。 中國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談到了學校領導下校-家-社群協同教育的基本特徵和校-家-社群協同教育創新機制的構建,強調校-家-社群協同要實現目標一致、功能互補、互利共贏。 家校協調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江巨集德認為,學校要進一步發揮協同育人的引領作用,強調對學生進行家庭和國家情懷教育的重要性。 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家成認為,校與社會的協作必須多學科、多學科、共商、共建、共享,注重各學科的參與、共學和貢獻,在協同教育的實踐與創新中構建獨立的知識體系。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樹濤從生物生態學的理論角度出發,談到協作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因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習的能力,從而與校、家、社會協作質量的提公升形成良性迴圈。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牛南森分享了如何從把握理論邏輯的角度看待和深刻理解家校男女同校。 家校協同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趙志軍認為,應將優化學生心智模式作為校-家-社群協同育人的重點。
實踐探索:專注於解決實際問題
各地區、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及相關機構在年會上分享的校-家-社群協同教育實踐經驗,也為與會人員帶來了借鑑和啟發。 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廳負責人介紹了該市相關工作經驗。 經過多年探索,濰坊市形成了引領、專業引領、推進課程、家校協作、社會參與的協同辦學模式。 來自河南重慶、河北省邢台市、深圳市坪山區等地教育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介紹了各自地區在家校共辦學機制建設、家長學校建設、社群學院實踐等方面的模式和經驗。 此外,來自高校的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如南韓、芬蘭等國州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實踐路徑,介紹了國外家校男女同校的經驗。
來自教育一線的經驗分享,也聚焦於教育人的一些實際熱點問題。 北京市海淀區師範學校附屬實驗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科技賦能,有效促進家校溝通。 杭州市阜陽區銀湖中學立足家長實際需求,通過“農村媽媽成長課堂”,幫助農村家長提公升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文化。
職業發展:亟需加強人才發展
會上,有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化和專業化發展問題。 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對家庭教育指導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十分迫切,面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化動力不足等現實難題。 有高校學者指出,大多數中小學教師缺乏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和培訓。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強勢教育首先要加強師資力量,要從師範生的培養、師資隊伍的源頭入手,從課程建設、實踐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入手,加強師範生家校協同育人的理念、溝通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的培養。
新當選的董事長蘇俊陽在年會總結中提出,未來要更加注重協同育人標準的制定,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協同保障和提公升,家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制定, 以及協作教育的質量評估。
本次年會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家校協調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承辦,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協辦。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7日,第3頁
作者:記者 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