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發展、融資約束與企業研發投入的關係研究MM理論假設下,企業從外部獲得資金的成本將等於企業從自身獲得資金的成本,即企業的外部融資不會面臨較高的成本約束。市場不完整,外部融資成本高。 企業研發活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而經濟週期的波動和研發活動的特點往往使得企業的自有資金無法支援企業的研發活動,需要外部融資。 企業研發活動具有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等特點,研發活動存在嚴重的不確定性和資訊不對稱問題。 市場投資者無法充分掌握企業資訊,難以對企業研發活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導致市場投資者在投資企業時往往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來彌補可能的風險,增加了企業的外部融資成本。
大多數學者認為,金融發展通過緩解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來促進企業創新。 金融市場是各類經濟主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外部融資市場,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快、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更準確地評估創新專案,減少資訊不對稱問題,更好地管理風險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更好地監督管理人,降低道德風險,最終緩解企業融資約束。
金融系統具有轉移和分配資源、管理風險、儲備資源和管理產權的職能。 對企業給予財政援助是金融體系的重要功能,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援和幫助。
金融發展意味著整個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改善,金融市場調動儲蓄資金的能力更強,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更高,市場更加規範保險公司不僅可以為我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還可以為企業融資提供一定的支援。
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將創造更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改善銀行業與借款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稱,降低信貸成本和信貸風險。 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還可以降低金融體系在匯集社會閒置資金時產生的交易和資訊成本,提高儲蓄和投資的轉化率。
金融發展的衡量標準最早是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的,用GDP來衡量金融資產的總量。 然而,在實證研究中,無法獲得每個地區的金融資產總額,因此有學者使用範剛和王曉璐的市場化指數來衡量金融發展。
但是,市場化指數更新緩慢,無法提供各省最近一年的市場化指數。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乙個“銀行主導的金融結構”的國家,因此許多學者選擇地區GDP(省級金融機構貸款或存貸款總額)作為衡量各省金融發展水平的衡量變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和資本市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乙個國家的金融發展不僅體現在銀行業,也體現在資本市場。 也有不少學者考慮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來衡量金融發展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指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主要指第一市場。
對於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大多數學者也將其劃分為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少數學者將其劃分為金融效率。 大多數學者用金融機構存貸款或貸款餘額佔GDP的比例來衡量銀行業的規模,市場規模是以市值或市場成交額佔GDP的比值來衡量的。
對於金融結構,有學者選擇非國有企業貸款比例、金融業競爭、信貸條件結構、中小銀行資產佔比、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佔市值比值等作為衡量指標。 金融效率主要是指存款和貸款的轉換率。 此外,一些學者將金融准入和金融穩定納入金融發展指標。
從現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影響企業研發投入的因素很多,而財務發展是影響企業研發投入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目前,大多數學者基於新古典增長模型、內生增長模型和熊彼特增長模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少數學者直接研究金融發展與企業研發投入的直接關係。
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離不開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撐,而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提是鉅額的研發資金。 公司自身的條件,如其規模、成立年限、財務狀況、研發活動的特點等,都使企業面臨高昂的外部融資成本然而,僅靠企業自有資金無法滿足研發創新資金的長期需求,最終影響企業的研發活動、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及我國的科技創新。
從現有的研究可以看出,隨著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企業面臨的融資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了進一步的金融發展是否對企業研發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對於金融發展的衡量標準,有學者選擇金融相關率作為替代指標,有學者從銀行業和市場的角度考慮金融發展的衡量本文基於Goldsmith(1969)的金融結構理論,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財務規模和金融結構兩個方面構建金融發展指標。
其中,金融規模包括銀行業規模、市場規模、債券市場規模、保險市場規模,金融結構包括中小銀行資產佔比和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額度與市值的比值。 金融發展不僅反映了銀行業存貸款規模的增加,也反映了總市值的增加,以及債券市場交易量的增加和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增加。
大中型銀行、銀行業中小銀行的結構變化,以及中國金融市場整體結構的變化,都將反映出中國金融發展的現狀。 M2指標的增長和金融結構的改善都是金融發展的表現。 因此,本文將參考上述學者,從多個方面考慮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綜合指標作為金融發展的第一變數。
2024年,喬治首次提出了資訊不對稱理論。 阿克羅夫,麥可。 Spence等人提出,該理論認為,在市場交易中,雙方所擁有的資訊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差異。 一般來說,擁有更多資訊的一方擁有更好的資訊質量,而另一方則相對處於劣勢,這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在交易發生之前,具有資訊優勢的一方可能會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代價來實現自己的利益需求,即逆向選擇。 道德風險是指交易發生後,一方會利用自身優勢獲取資訊,以滿足自身利益,在此過程中可能損害另一方的利益。 在企業研發活動中,企業管理者是資訊優勢的一方,而市場投資者則處於資訊相對薄弱的一方。
企業管理者了解企業整體財務狀況、研發創新能力和研發專案整體情況,而企業披露的財務報告和研發專案對市場投資者獲取資訊具有重要意義,市場投資者主要判斷公司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評估公司的創新能力和研發專案風險。
研發專案一般是企業的商業秘密,是企業長期發展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 加我國資訊披露制度不完善,相關監管措施有待完善,即使企業披露了研發專案的所有資訊,也很難保證資訊的質量。
研發活動的市場投資者需要承擔額外的成本才能獲得越來越有效的資訊,這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此外,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也使得市場投資者往往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來彌補他們可能承擔的損失風險,這反過來又增加了從外部金融市場籌集資金的成本。
當企業內部資金不足以支援企業的研發活動時,企業管理者會減少對研發專案的資本投入,甚至暫停一些研發專案的開發,或者放棄一些研發專案的投資機會,也就是說,企業面臨的高昂額外融資成本將限制其研發投入。
2024年,Jensen和Mecklin提出了**理論,認為企業資源的供求雙方以契約的形式維持,形成委託方和第一方。 一般情況下,無論資訊量大或資訊質量如何,第一方比委託方更有優勢。
*在滿足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可能會損害委託方的利益。 一方面,企業管理者與股東之間存在委託問題。 企業的研發活動成本高、周期長、風險高、資金回報周期長企業管理者在研發專案期間難以獲得匹配收益,可能會減少對研發專案的監督,增加研發活動損失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股權投資者在投資公司的研發活動時會相對謹慎,這可能會減少投資金額或增加資本回報率。 另一方面,也存在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委託問題。 相對於債權人,股東享有研發專案成果的所有利益,而債權人只能要求企業償還本金和利息。
股東比債權人更願意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研發活動,這可能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不能保證債權人的本息全額償還。 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也會要求更高的資金使用要求或更高的利率。
以上兩種委託問題會讓企業為了獲得資金而付出更高的成本。 2024年,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結構理論,認為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的總和就是金融結構,研究金融發展的本質是研究金融結構的變化。 乙個國家的金融發展將體現在金融工具的出現,如**、債券、**等,以及種類的增加。
銀行業中城商行、城銀行、鄉商行資料資料的增加,資產規模的擴張,**公司、**公司的出現和增長,也體現了金融的發展。 銀行業結構的變化,資本市場的變化,最終導致整個金融結構的變化。
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和資產規模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金融工具的增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企業的融資方式,從而降低從金融市場籌集資金的難度,降低企業外部融資成本。
金融發展不僅僅是金融機構數量和規模的增加、金融工具的豐富、金融結構的優化,更重要的是一系列金融功能的實現。 2024年,羅伯特。 默頓和茲維。 博迪提出了財務功能的概念該理論更側重於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機構之間的相互關係,指出金融體系具有聚合、轉移和分配資源的能力,也可以採用多樣化的方法來管理風險,也可以提供準確的市場資訊。
隨著金融體系的完善,金融工具越來越多,金融產品更加多樣化,投資者可以更廣泛地分散風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投資風險,有利於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使社會上更多的閒置資金流向高風險, 高產研發活動,促進企業創新。
乙個完整的金融市場也可以通過傳導機制及時準確地向市場提供與企業研發活動相關的資訊,為投資者做出有效分析和正確判斷提供資訊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