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乙個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的國家,最近再次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重點是堅決退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發起的“17+1”跨區域合作機制。 此舉的背後是深厚的歷史根源和複雜的國際政治考慮。 這個國家雖然很小,但以其意想不到的獨特性而脫穎而出。
立陶宛雖然國土面積只有6.53萬平方公里,只是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小部分,但人口只有296萬,略大於中國的崑山縣。 但其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幾乎是中國的兩倍。 這樣的經濟表現令人驚嘆。 儘管土地面積有限,但立陶宛的人均GDP可與發達國家相媲美。
然而,了解立陶宛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其漫長而曲折的歷史。 立陶宛曾是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的一部分,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波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 然而,在吞併波蘭、吞併俄羅斯帝國、德國占領和吞併蘇聯等一系列挫折之後,立陶宛直到 1990 年 3 月 11 日才重新獲得獨立。 然而,在“恢復”時,只剩下原來的6塊土地5%,虛弱和掙扎。
今天,立陶宛擁有美麗的風景、眾多的教堂和相對較高的人均GDP,應該是乙個幸福指數較高的國家。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立陶宛面臨著很高的自殺率。 專家將此歸因於漫長的冬季和缺乏陽光,但這種解釋可能並不完整。 立陶宛與中國相隔數千公里,與中國沒有歷史恩怨,也沒有領土爭端。 立陶宛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尤其是精心烹製的中國菜。 兩國關係一度親切,但在川普時代後期,美中戰爭蔓延到立陶宛。 立陶宛局在其年度安全報告中將中國列為主要安全威脅,這成為雙邊關係惡化的開始。
立陶宛選擇退出“17+1”合作機制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立陶宛與歐盟和北約建立了牢固的關係,站在反俄前線,支援並允許北約軍隊駐紮。 因此,他們認為俄羅斯是主要挑戰,而中國與俄羅斯關係良好,因此立陶宛選擇反華反俄。 另一方面,立陶宛處於當前美國強硬反華政治的國際政治背景下,為了在國際政治中站穩腳跟,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與中國並肩作戰。
與此同時,立陶宛也選擇放棄與中國的合作,希望完全依靠歐盟發展。 對於中方提出的“17+1”機制,立陶宛認為,這導致了歐盟的**,主張構建“27+1”模式,這是以歐盟成員國團結為前提的。 這種放棄與中國合作的自願舉動,可能是立陶宛為了在歐盟獲得更多支援而做出的選擇。
立陶宛的選擇值得我們深刻思考和評價,特別是在當前國際政治形勢下。 在國際關係中尋找自己的立足點並權衡利弊是立陶宛面臨的乙個難題。 無論選擇是出於戰略還是政治原因,都將在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國家之間的合作與選擇關係到各自的發展和穩定。 立陶宛退出“17+1”機制是否只是暫時的舉動,還是一種趨勢,需要密切關注。 國際政治動態的變化使每個小國都面臨著複雜的選擇,立陶宛選擇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但它也可能付出一些代價。
總的來說,立陶宛的經驗和選擇為我們提供了乙個有趣和有啟發性的案例。 它向我們表明,即使是處於全球格局邊緣的國家,也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和巧妙的權衡,在國際事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許,這對其他國家也具有有益的借鑑意義,促使它們更加理性地對待國際關係,維護自己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