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bserver.com,周毅,編輯:張光楷]。
餐桌上的變化,見證了中國的現代化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水產品年總產量僅為45萬噸,相當於人均一年一條魚2024年,我國水產品總量達到465萬噸,幾乎每人乙個月能吃一條魚到2024年,每個中國人可以吃到乙個重量為09公斤魚。
來源:微信***央視國記”。
幾十年的技術突破和“海水同步開發、養殖捕魚”,讓中國人徹底實現了“吃魚的自由”。
如今,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已達6545萬噸,連續32年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中國雖然是乙個水產大國,但它並不是乙個水產強國。 在原材料、技術、一流連鎖和零售方面,中國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例如,我國深海養殖處於起步階段,面臨適宜品種少、養殖規模小、養殖系統操作裝置水平低等問題我國水產品工業化加工不夠發達,鏈條體系長,難以放效不可避免地,中國缺乏乙個全球性的海鮮品牌,很容易在競爭中處於劣勢——漁民工作辛苦,往往收入微薄。
中國水產養殖業面臨的挑戰正在從初級養殖延伸到製造業、零售業和品牌推廣。
這對水產品或漁業來說不是問題,整個中國農業都有類似的問題需要回答。 不少人都知道這一點。
今年12月,盒馬鮮生CEO侯毅在農業新品牌“一公尺八”發布會上表示,農業的“二次生產”(加工)非常重要,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
今天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是農業第一、二、三產業的聯動,實際上是轉向農業品牌化:農產品變成商品,商品變成品牌,“侯毅告訴 observer.com。 ”
盒馬CEO侯毅: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
我國農業的發展正在經歷乙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例如,就漁業而言,市場競爭前所未有地加劇。 從上游養殖環節來看,在大量參與者蜂擁而至進入市場的同時,企業的退出也在加速。 企業調查資料顯示,與去年相比,我國水產養殖企業增長了1家以上8萬輛,同比增長約6%;然而,取消起重機的銷量增加了20,000多台,增長了約74%。
資料** Enterprise Chacha 觀察者網路對映。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農業的“二次生產”方面並不具有絕對優勢。
資料顯示,發達國家主要農產品加工率超過80%,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在2 1至4 1之間;202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675%,特別是在水產行業——我國水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378%,水產品加工業產值與漁業產值的比值僅為03∶1。
加工水平相對滯後,會帶來很多潛在的問題。
當前,消費需求正在加速分層,城市年輕群體對快餐方便食品的需求正在公升溫。 如果二次生產發展緩慢,那麼在半成品食品等細分市場,企業很容易錯失良機;加工率低意味著許多企業缺乏大規模、精密的加工和裝置技術,水產品加工很可能依賴人工加工——不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容易受到勞動力困難等問題的制約。
在零售等第三產業中,發達國家正在享受技術進步和品牌建設帶來的市場紅利。
盒馬集團CEO侯毅對此深有體會。 侯毅以挪威三文魚為例:當地從業者解決了育肥、除臭、除酸等問題,已經能夠將規模化、標準化的大規模水產養殖供應到世界各地。 侯毅認為,科技元素的加入有助於農業集約化和促進農產品標準化,“農業的二次生產(加工)非常重要,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 ”
在侯毅看來,在農業(種植養殖業)、製造業(加工)和服務業(**連鎖零售)三大產業聯動的基礎上,未來中國農業必然會走向品牌化。 侯毅告訴觀察家,“今天的中國供給側改革,是農業第一、二、三產業聯動,其實是轉向農業品牌化:農產品變成商品,商品變成品牌。 ”
農產品也需要效率思維,機會還是在第一鏈條。
農業品牌化,或者說打造品牌農業,不是後毅或盒馬的單方面關注點。
事實上,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推動下,農業品牌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本月(12月)21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宣布,2024年全國農業目錄體系初步形成,全國優質培育品牌144個,省級目錄區域公共品牌1100多個,企業品牌1700多個,產品品牌約2000個。
品牌強農理念正在滲透到各行各業。
制度方面,微信中金點頂“本月發布研報稱,2023**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農業打造成現代化產業,品牌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縮影。 “隨著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需求的增加、供給側產品創新疊加、渠道效率提公升、品牌公升級等,萬億元基礎原料有望孕育廣闊的投資機會。 ”
根據中金公司的定義,品牌農業是指以生鮮農產品和初級加工農產品為基礎,依託區域品牌、品種品牌或企業品牌,通過控制上游種植養殖生產、中游流通和下游銷售,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提公升農產品附加值。
在上游養殖、中鏈和下游零售環節,我國農業有很多可以發展的地方。
在侯毅看來,**鏈的效率提公升是機遇之一。 “漁業養殖更具挑戰性,”侯毅以漁業為例說,“以前的環節是通過水產養殖,批發收購,然後是零售。 整個過程的成本很高,食品安全問題往往令人擔憂。
侯毅認為,要實現從農產品到品牌的質變,必須“加快農業流通,真正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聯動”。 ”
中金公司也有類似的看法。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認為,我國傳統農產品鏈條的一大侷限性在於,要實現農產品的全國流通,就要依靠原產地和銷售的多層次批發市場。 “長**鏈導致層層漲價、層層虧損,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增加了流通成本,影響了農產品的品牌建設。 ”
以黃魚為例。 黃魚被漁民捕獲後,要經過原產地的批發商,在銷售地,還要經過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甚至一級經銷商,最後才能投放到零售渠道。 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考慮支付“渠道費”等問題——可能還不到一半,黃魚已經用完了。 這種傳統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一系列問題。
1.整個鏈條鏈條太長,任何一方或多方的配合都無法監督和保證產品質量的全過程。 同時,在反覆買賣的整個過程中,也存在著效率低下甚至效率低下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消費者來買單了——最壞的結果是消費者花的錢多了,中間商賺的錢不多,作為生產者的漁民和農民也賺不到錢。
2.傳統的連鎖是以供應為導向的,而不是以需求為導向的——你賣什麼取決於消費者提供什麼,而不是消費者想要什麼。 作為零售平台,即使知道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也無法層層傳遞和反饋生產。 如果乙個組織敏捷、反應迅速的外國品牌進入市場,通過第一鏈的能力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中國企業很難建立品牌優勢。
3.上游生產商離市場太遠,無法感知零售端的實際需求,只能提供“飽和供應”。 “堆產量”不僅不能滿足有效供應,還會帶來質量參差不齊、損耗過大、浪費大等問題。 風來了,雨也走了,農漁民們辛苦勞作了一年,卻賺不到多少錢。 當乙個人、乙個企業疲憊不堪時,就失去了從根源上創新創造的動力。
農業要想走向品質化、品牌化,效率思維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提高流通速度,零售業的質量和低價格才有可能——尤其是在農業領域,尤其是漁業領域。 高損耗率是中國農產品品牌化的一大障礙。 根據中國物聯冷鏈委員會的資料,2024年,我國果蔬、肉類和水產品流通儲運損失率分別為%和10%,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損失率為5%。
這就需要垂直鏈等新模式,更好的冷鏈運輸技術和數位化智慧型化檢測技術,甚至更科學的包裝工藝......農業的品牌化可謂是國內的一場西洋棋遊戲。 行業內沒有乙個參與者可以單獨做到這一點,合作和獨立思考同樣重要。
農業品牌建設並非一蹴而就。
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農業與世界先進生產水平,包括加工,還有20多年的差距。
對於這個問題,侯毅說,中國農業的相對落後,主要是因為中國農業資源不能集產化生產。 我國的農田種植和海水養殖都表現出農業的特點,這是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所沒有的——當然,這是由於地理、人口、歷史條件等原因——這需要科技力量的介入,幫助農民和農業實現集約化、規模化。
這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巨大機會資源。 ”
侯毅認為,從(農、漁業等)種子基因、規模化育種、產品預處理、食品加工,到最終生產標準化商品,乙個完整的產業鏈往往需要企業在某個細分品類內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的工作。 與俄羅斯和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目前還沒有這樣一家能夠在農業領域引領行業潮流的公司。
侯毅認為,對於對此感興趣的企業來說,這不僅僅是10年或20年的辛勤工作,“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
在養殖、流通、零售等各個環節,雖然一些企業已經開始進行各種嘗試,但在品牌農業的長征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在上游環節,中國人口多,人均面積小,地理條件多樣複雜。 從歷史上看,地理條件並不具備西方式大規模農業的基礎。 以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為代表的規模化農場模式和以萊茵模式為主導的小規模農場農業模式,可能不符合我國國情和當前市場條件。
不僅技術裝備要攻克難,我國種植養殖環節的模式思維也不能“抄作業”。
2.在中游,傳統**鏈的長鏈當然具有計畫經濟體系的分布色彩,但也具有廣闊的生存基礎。 傳統**鏈的效率不能用乙個詞來概括。 要提高整個鏈條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兼顧線下和線上的利益,平衡各方的利益。 只有在各行各業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一兩家公司的變化將無法促成這一趨勢。
3.在下游環節,盒馬將山價移至“鬧出圈”,東方選擇了......“教育和商品”。今年,許多公司都或多或少地試圖為農產品的品牌化鋪平道路。 但總體來看,圍繞中國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的想法並不多。 未來,市場肯定需要“拔河價格”、“無噪音價格”等二次溝通,也需要更有創意、更聰明的新想法。
參考資料:中金眼。 品牌農業主題一:從農場到餐桌的工業革命。
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 我國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
中央電視台國家記憶。 為什麼中國水產品總量能連續32年保持世界第一?
侯毅的觀點是觀察者網根據現場採訪整理的,他的發言未經我審核確認)。
本文為 Observer.com 獨家稿件,不得擅自使用,也不得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