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什麼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日前,《環球時報》專訪知名經濟學家、思瑞投資集團合夥人洪浩,回顧2024年中國經濟轉型,展望2024年增長前景。 他告訴記者,中國正在走出通過房地產等行業拉動經濟的傳統道路,相比之下,新能源和高階製造業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環球時報》記者:回顧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也有聲音認為,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不如最初預期強勁。 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洪浩:年初,外界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過於看好,因為過去我們依靠房地產拉動投資、生產和銷售,產生信貸需求,進而帶動整個經濟。 但現在與過去不同的是,房地產投資呈現出同比負增長,不僅沒能帶動經濟增長,甚至可以說是“拖累”了經濟。
但這一次,我們看到房地產市場正在採取“築底”而不是“刺激”的措施,不再像以前那樣踩著它刺激房地產市場來推動經濟。 我認為這是有意為之,資金正在投入到其他領域,比如新能源、高階製造等,而中國在這兩個領域已經顯示出很大的優勢。
我所看到的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是一場轉型。 此外,我認為在評估中國經濟增長時,我們不僅要看GDP,還要看國民生產總值。 目前,中國製造業中的一些商品實際上是通過其他國家出口到美國的,許多中國企業也在墨西哥、越南等國家建廠,“一帶一路”倡議涉及廣泛的海外投資。 過去,當我們談論日本經濟時,我們經常談論日本的海外資產,但當我們談論中國經濟時,我們很少關注和計算國民生產總值。
接下來,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我們會發現中國經濟的韌性甚至比現在的統計資料還要樂觀。 有些人對現在中國經濟的前景有點過於悲觀,而我的看法與他們完全不同。
《環球時報》記者:您認為2024年及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或引擎是什麼?
洪浩:我覺得是高階科技製造的突破——華為做了晶元,手機也挺不錯的,比亞迪可以說是把特斯拉甩在了後面,這些都很厲害。 筆者認為,中國的高階科技製造業是很有前途的。
當然,這些領域的投資也是非常昂貴的,但我們並不是說我們只是“從一張白紙開始”,而是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晶元等行業不僅附加值高,而且存在一系列上下游需求和產業鏈,可能涉及的上下游範圍可能比房地產更廣。 此外,在這些領域的投資肯定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通過金融體系借入或發行債務,並在此過程中產生乘數效應。
現在很多人總是盯著房地產等一些傳統指標,比如看到房價下跌而感到悲觀,看到**下跌而感到悲觀,這是一種情緒,但盯著這種情緒的指標是錯誤的,我們不能再用過去二十年的定位來繼續定位房地產(它在未來將扮演的角色)。 是時候換個角度思考了。
《環球時報》記者:您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能達到多快?
洪浩:在中國經濟轉型期間,我認為沒有必要設定超過5%的年增長率目標。 西方經濟學主要管理兩個指標,乙個是通貨膨脹,另乙個是就業,但大多數指標沒有設定增長目標,以便在決策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此外,在經濟轉型期間,很多事情無法計畫,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例如美國突然在乙個地區採取封鎖政策。
我覺得中國有些年份增長較快,有些年份增長較慢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保持穩定的水平和就業,不會出現大問題,中國很難出現負增長。
《環球時報》記者:我們注意到,近期有經濟學家主張中國應該通過提高通脹來刺激經濟增長。 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洪浩:我不同意。 很容易提高通貨膨脹,名義GDP可以拉到乙個非常高的水平,但高通貨膨脹的環境不利於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穩定,普通人會感到非常痛苦。 而如果通脹目標設定在6%,那麼實際通脹率最終肯定會達到8%,甚至10%。 目前,我沒有看到任何通過匯款和提高通脹來刺激經濟的跡象。 穩定的低通貨膨脹是最合適的。
《環球時報》記者:您現在在香港工作了很長時間。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已經動搖,也是外界非常關注的話題,最近,甚至有聲音稱“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場所”。 你如何看待香港的前景?
洪浩:有些人之所以有這種印象,主要是因為香港今年的IPO融資規模很小,成交也比較慘淡,但其實即便如此,香港交易市場的情況還是比歐洲泛歐交易所要好。 有人說香港要被新加坡取代,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與中國有關的鐵礦石**和A50**外,新加坡交易所的交易量都很低。
香港成交量低、融資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市場不好。 我們以前見過這種情況,2024年金融危機,2024年金融危機,情況比現在更糟,但我們活了下來。 可以說,只要營商環境搞好,只要企業能賺錢,外資企業和資金就會不斷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