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青藏高原研究所方曉敏院士帶領的團隊,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新近紀地層和化石群進行了總結,建立並完善了可用於國際比較的青藏高原新近紀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 識別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新近紀古氣候環境的演化特徵。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學術期刊《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上。
這是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柱研究所了解到的資訊。
新近紀是新生代的第二個紀元,從2300萬年前持續到260萬年前,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 “由於新近系青藏高原的顯著隆起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氣候和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青藏高原新近系地層框架的建立對地球科學各個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作者、通訊作者鄧導言。
*扎達盆地上新世哺乳動物群的生態恢復。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研究所提供)
我國新近紀年代地層體系分為5個階段:協家序、山王序、桐鼓期、八河期、寶德序、高莊序、馬哥溝期,這是兩個上始新世階段。 研究認為,哺乳動物化石在青藏高原新生代陸生代地層的劃分和測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在青藏高原新生代盆地發現了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出現了許多東亞哺乳動物屬,這使得古腫瘤學家很容易根據化石的演化階段對化石進行年代排序。 結合高解像度古地磁測年,可以提高新近系青藏高原地質地層測年精度。 鄧說。
本研究將青藏高原新生代盆地及其鄰近地區劃分為南疆-西昆侖地區、柴達木-祁連-西秦嶺地區、翔塘地區、雲南西部-川西地區和崗底-喜馬拉雅山-西瓦利克地區5個地層區,可進一步細分為亞地層區。 在生物地層學和磁力地層的約束下,以地質年代為框架,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層劃分的岩性單元進行了精細對比。
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新近紀地層的比較.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研究所提供)
此外,通過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所含新生代沉積物和哺乳動物化石的琺琅質和古土壤碳氧同位素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整體在中新世已經上公升到海拔約3000公尺,成為大型哺乳動物交流的障礙上新世達到了4000多公尺的現代海拔,形成了冰凍圈環境,導致了冰川動物祖先型別的出現。 (記者 溫 京華 張權)
*:新華社)。
更多精彩資訊請聯絡應用市場**“極目新聞”客戶端,請勿授權**,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