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成,我們來了!但看這裡:山水秀麗,土地肥沃,百姓純潔,人物......我們走路,我們看,我們讀,我們感受,我們沉默,我們呼喚,我們耕種,我們收穫。 走在美麗中國,助力鄉村振興。 從現在開始,醫院將推出“翁成日記”,幫助我們做事。
2024年12月31日星期日,廣州。
今天,2024年的最後一天。
昨天,我開始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復盤,並在朋友圈曬出了《2024年海報》第一期。 九公歌只能寄出九張海報,其中大部分都與翁成有關,這些海報不僅有內涵,而且藝術品質也不錯。
比如“甕城地管局考古成果展”就具有獨特的內涵。 這張海報最特別的是,展覽的開幕時間定在了2024年。 2024年後的今天!當然,這是一種異想天開,2024年後是否會有人類是乙個問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想象2024年後人類和非人類會是什麼樣子,以及2024年後我們“行為”的狀態。 這對現實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我非常強調的歷史感。 鄉村建設要有歷史感,這種歷史感要表現在細節上。 這張海報已經成為乙個坐標,將我們對歷史、現實、未來、目標和成就的基本思想聯絡起來。 這張海報中有一些細節,也值得大家關注,比如AI管理員、蟲洞專家等,提醒參展藝術家我們論證的依據是什麼。 我希望所有參與這個專案的藝術家都能有面對未來的意識和意志。
還有一張非常重要的海報,《我在中國的70年農村生活》,是關於楊阿姨的口述歷史專案。 目前,進展不是很理想,因為各方面原因,包括楊阿姨突然來到廣州,不在甕城,各種資源的分配也到位。 當然,我們的想法有很深的意義,我們想通過八字峪乙個農民的具體和微觀生活,切入對中國廣大農村的浩瀚歷史的研究,——主要是微觀史。
另一張海報也很特別,那就是《甕城農藝人的故事》系列,其中一篇故事是專門為“組長”量身定做的,叫《我不是方麗君》。 我對這個專案抱有很高的期望,試圖推動乙個極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和乙個完全不為人知的普通農民的可能性,從而有可能通過藝術讓他們的生活或多或少地緊密或鬆散地聯絡在一起,從而在自己的命運中產生一些不同的火花。 這個專案也是對新當代藝術的探索,將所有的時間、空間、思想和事物都轉化為藝術行動的一部分。 我們不僅在導演和表演,而且在生活和生存,這是今天當藝術概念泛化到無處不在和無處不在時應該有的終極表達。 它既是虛擬的又是真實的,遠的和近的,內在的和外在的,高不可攀的,塵土飛揚的。
我們行動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甕城農村青少年詩歌講座的海報昨天沒有發布。 詩歌教育將有更多的實踐空間,這就是我們將在甕城創造的詩歌生態。 詩歌生態也是我們建構當代藝術新格局的嘗試。
回首過去,我們所有的立足點其實都在人民和人民身上。 人民的動員、人民的理解、人民的疑惑、人民的聯動,是我們一切藝術實踐的出發點和落地點。 關於人在藝術實踐中的意義,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當然是要牢牢把握自己的“主體性”,但前提是什麼呢?當然,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主體性的存在。 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讓群眾意識到“我”的存在,意識到我作為乙個主體的存在,這是我們一切藝術實踐的前提。
由張彥勤撰寫。
編輯:王啟彤.
由趙旭紅評論。
由張彥勤發布。
責任編輯:王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