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墓葬、酒窖出土的官兄瓷器受夥伴們喜歡,認為其品位純正,韻味悠長,今天就做個資料梳理,所用材料均取自歷年發掘報告。
八件藍釉瓷器
上海青浦元代任墓出土
2024年,江蘇省青浦縣的農民在田間勞作時偶然發現了元代任家的墓葬,看到文物出土。 經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及有關部門收集後,出土散落的文物已歸還博物館,其中出土於任(1286-1351)墓的青釉瓷器八件。
上海博物館藍釉膽瓶藏。
其中兩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另外兩件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小口,細長的脖子,斜肩,腹部隆起,環形腳。 通體有細紋和開口片,塗上淺灰青色釉料,圓足裸露的胎骨處露出紫色醬色胎骨。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藍色釉面穿孔耳瓶。
目前世博會上有兩個耳洞瓶,乙個分配給國家博物館。 嘴巴直,脖子長,兩側有耳孔,腹部扁平圓潤,腳圈。 器體開有縱橫線細紋,塗公尺色釉,口耳釉微呈紫色,即所謂“紫鐵腳”。
國家博物館的藍色釉面雙耳瓶收藏。
有兩個雙耳瓶,乙個目前在上海博物館,另乙個轉移到國家博物館。 一種是仿貴派,造型古樸端莊,張嘴誇張,肚子鼓鼓,腳圓,耳朵像動物。 在脖子下抬起繩子一周。 輪胎顏色為灰黑色,釉面為公尺色,自然色開闊,圓圈鞋底露出紫色醬色胎骨,中心和底部有指甲印。 另一件是爐型,嘴裡有兩隻耳朵,乙個鼓肚,還有三條腿。
任明字燕谷,叫雲山,後繼承姑家,改姓陳,生於原誌正二十三年(2024年),卒於致正十一年(2024年),享年六十六歲。 任明的《元史》中沒有記載,但《重建上海縣志》記載:“陳明、字鹽谷、福永湖光等地都是春貨的年輕太監,明世之忠向石石論贛贛州路總經理同志醫生、嘉興路總經理,並賜予迎川縣侯爵。 “兩人同名同名,應該是同乙個人,這絕非巧合。
任家的墓早年被盜,任墓中僅出土了一些珍貴的文物,這八件青琉瓷在當年的發掘簡報和相關報道中被描述為“南宋官窯”,後來有學者研究說是“元代兄弟窯”的產物, 而近期的考古記載和陳列銘牌窯口被標註為“南宋近郊壇下官窯”,反映出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官窯和兄弟窯的認知存在明顯差異。
藍釉瓷器五件
安慶元代酒窖出土
2024年在安徽省安慶市發現,地窖中埋藏著乙個陶罐**陶瓷器,其中包括五件青釉瓷
綠黃釉板安徽省博物館藏。
公尺色釉面板。 大嘴,圓腹,平底,短箍足。 通體公尺色釉面,不露出胎兒,外底中間有六個指甲印。 釉層很厚,有開放的圖案。 足部和口部邊緣的釉層薄而紫色。
藍釉葵花口碗 安徽省博物館藏。
青黃釉面葵花口碗,安徽省博物館藏。
一對向日葵嘴。 乙個是嘴巴,乙個凸起的肚子,乙個短圓的腳。 內外均採用公尺色釉,釉層較厚,半透明,具有開放的圖案。 腳底裸露在外,呈鐵黑色。 口緣的釉料薄而紫。 另一種是奢侈的短箍腳。 內外外覆有淡青色釉,釉層較厚,有開條紋。 腳底露出來,輪胎細,鐵黑。 口緣的釉料薄而紫。 淺綠色的釉面杯。 奢侈的嘴巴,短的箍腳。 內外塗淺青色釉,釉厚實牢固,有開片。 腳底裸露在外,呈鐵黑色。 口緣的釉料薄而紫。
青黃釉面單柄杯,安徽省博物館藏品。
公尺色釉面杯片。 開放式、傾斜、略微緊身胸衣、小箍腳、環形手柄。 內外均塗公尺色釉,釉厚實光滑,有開片。 腳底露出來,輪胎細,鐵黑。 口緣的釉料薄而紫。
這五件文物被研究者推斷為景德鎮南宋官窯的產物,近年來經過修繕,報道將其描述為宋墓中的“南宋官窯”,令人難以置信。 目前,還有少數元代瓷窖,大多是大陶器或瓷器,裡面裝著幾件精美的小瓷器,埋在臨時挖出的土窖裡。 安慶酒窖發現於安慶市安慶市安修路89號老房子的地基上,在當地也被稱為“微山頭”,是明代軍警機關所在地。
一對藍色釉面長頸多邊形瓶子
甘肅省丈縣元代王世賢家族墓出土
2024年至2024年,甘肅博物院和張縣文化中心位於張縣南部在漳河以南5公里的徐家坪王世賢家族墓地,共清理了27座墓葬,出土了多件瓷器,包括一對粉藍釉面長頸多刃瓶。
其中一件儲存完好,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編號72ZXM4-8-2,其中一件略有破損,存放於張縣博物館,兩件形狀和大小基本相同。 瓶高 154 厘公尺,口徑 61 厘公尺,底座直徑 88厘公尺,有向日葵嘴,脖子很長,脖子和腹部有一圈向日葵裝飾突起,肚子呈盆形,底部平坦。 從葵的口開始,沿著長脖子有18個脊,通向腹部的下部。 器體滿是粉狀的綠色釉料,有冰裂紋,在脊釉薄的地方,隱約可見胎骨呈紫黑色,釉面光滑光滑,底部有五個等距的芝麻粒大小釘。
2024年9月,中國瓷器大師耿寶昌先生來到甘肅省博物館鑑定,據說當時確認為一級文物,耿老一手拿著這個瓶子,捏著蘸著水的手巾仔細擦拭,上下左右, 反覆觀看和複製,喜愛不已,口中嘆息,定為南宋官方窯品。
甘肅省博物館藍色釉面長頸多邊形瓶收藏。
西北王氏為金元明三代龍遊姓姓家族,王世先原為晉朝將領,以軍事功績起家,官到元軍節的鎮上做公昌便宜的總統帥,後來按照秦公二十多個州到蒙古國,仍是官就地, 地位日公升,元朝末年,閘閥漫長無止境,直到明朝,也有暗影襲來。
《元史》有《王世賢傳》,其子王德臣、王良辰、孫偉正的傳記附在其中,《王忠烈功(王德臣)神道碑》中載有其“虎福和、錦衣輝煌、光榮而受寵”,有元世的“功勳英雄家族到世榮耀有不少人帶兵, 天下守衛著自己的土地,為了王家”。像西北王家,乙個名聲百年的家族,在歷史上極為罕見,但王家的歷史從屬關係至今仍存在爭議,一直存在著“蒙源王姑老氏”和“漢族”“吐蕃”三種矛盾的說法,很多學者也進行了不少討論, 但就原始資料而言,《元史》並不一致,王神道碑和墓誌銘也是“王固氏”與“漢族”並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史料中對王世賢偏愛儒家思想的描述、其家族墓葬的形態、出土文物的分析來看,王家很可能是被漢化了的少數民族,南宋官窯的白瓷水洗、北宋定窯都雕刻著“復古宮冬”的風格。定窯是關於王世賢及其族人在南方等地的戰利品,或者是元朝內院的賞賜。王氏一族生前曾陪觀戲,死後葬於墓中,可見對這兩件瓷器的喜愛。
四件藍釉瓷器
江蘇麗水市永陽鎮元代酒窖出土
2024年,江蘇省麗水縣永陽鎮中中街道莊源坊東距麗水縣約200公尺,西距大溪門街入口約50公尺,南距南門廣場約300公尺,北距北門橋約200公尺
麗水酒窖出土瓷器麗水博物館。
一對綠色釉面細頸小瓶,其中乙個口徑為38.底部直徑為43.腹徑7,身高118厘公尺。 圓潤的嘴唇,張開的嘴巴,細長的脖子,凸起的肚子,圓圈的腳。 輪胎粗糙鬆散,粉狀青色釉,釉層厚,釉上有多小孔。 釉面上布滿了冰裂紋,一條線較粗發黑,另一條線較細發黃。 環形足外露輪胎為紫黑色。
乙個藍色釉面鳥糧罐。 口小,腹部略扁圓球形,飾有環形小尖頂,底圓,底部有3個指甲紋,外露胎兒紫黑色。 胎粗疏,塗粉青色釉,釉層較厚,釉上有冰裂紋,沿口冰裂較多,呈黑色,其他部位冰裂較稀疏。 口徑 18.腹徑53、高33厘公尺。
綠釉三腳爐麗水博物館。
綠釉三足爐。 直嘴,圓唇,緊身胸衣,垂腹,圓底。 上部雙耳殘缺不全,下部為三隻乳足。 輪胎粗糙鬆弛,呈灰香。 爐內外塗粉青色釉,釉層較厚,釉面上布滿不同厚度的冰裂紋,粗線為黑色,細線為淡黃色。 三個乳房的腳趾沒有上釉,暴露的胎兒是紫黑色的。 口徑 75.腹徑84.殘餘高度為5厘公尺。
近年來,在溧水地區發現了不少元代地窖,其轄下的元代墓葬在南京也是首屈一指的,雖然屬於南京郊區,但在元代相比於其他縣城,地位相當特殊,元朝末年的戰爭毒害了眾生, 而且金銀又細又軟,不能儲存。這四件75年來出土的青釉瓷器被官方認定為葛窯。
一對灰色和藍色釉面耳瓶
範昌元代酒窖出土
2024年1月,在範昌縣新港鎮挖掘下水道管道時,發現了大量瓷器,有關部門接到訊息後進行了搶救挖掘,出土了多件瓷器,其中就有一對灰藍釉面耳瓶。
藍釉八方穿孔耳瓶範昌博物館。
藍釉八方穿孔耳瓶範昌博物館。
詳細圖片來自西風老師部落格分享)。
它裝飾著穿孔的耳朵,脖子上兩根弦的筋出,紫鐵腳,圓腳修得不細,但可以隱約看到幾道燒焦的藍灰色釉,也有資料稱它為月白釉。
2024年1月,陶瓷大師耿寶昌先生應邀到範昌參加範昌窯墟發掘專家論證會,並在範昌縣博物館親自鑑定了範昌元瓷器,認為這對耳瓶是南宋官方窯爐, 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安徽省的一些專家則認為是元代戈窯7的產物。
四件藍釉瓷器
南韓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出水了
2024年在南韓全羅南道新安郡海域發現,學術界普遍稱其為“新安沉船”,水中文物豐富,據考古簡報描述水類官藍釉瓷多件9件,目前筆者可確定的只有四件杭州產品, 包括三條三腳爐和乙個耳瓶。
一組來自虎洞窯的青瓷。
南韓國立博物館收藏。
根據出水文物等相關資料推測,沉船年代大致在14世紀上半葉.10馮先明判斷“兩官窯應屬於仿元代官窯作品”11, 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商船攜帶的這批官方藍釉瓷器是南宋時期的遺物,屬於“古董”商品。在2024年浙江世博會舉辦的“大元扇影”特展上,筆者有幸近距離觀察了其中一艘新安沉船出水的類似官釉三腳爐,該三腳爐已被官方定性為元代虎穴窯的產物。
11件藍釉瓷器
南京王興祖墓出土於明初
1月,明初東昇侯王興祖墓在南京北郊**門外被發現,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藍釉葵花碟11件。
藍釉淺淺沿桂口板南京博物院收藏。
據當時的發掘簡報記載,出土時墓內石門前方的板塊,有的堆放在一起,分為大、中、小三類。 向日葵花瓣口形,藍灰色釉,開片。 **圓腳露出紫色醬色胎骨,中小板底部有燒焦的痕跡。 **三件套,口徑161-16歲4、高29-31厘公尺;中板一體,口徑15 3,高度28厘公尺。 七件小盤,口徑135-14,高 22-27厘公尺。
綠色釉料沿著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桂口板摺疊。
綠色釉料沿著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桂口板摺疊。
這十乙個盤子中有九個目前藏在現位於朝天宮的南京博物院,另外兩塊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故宮以幾件明清瓷器為代價交換的(當時南京市文管委會和故宮屬於同一級別單位, 而故宮無權轉讓,經協商,故宮用多塊明清瓷器替換了兩塊藍釉板中的兩塊)被專家鑑定為一級B級文物,不幸於2024年7月4日,由於故宮相關人員操作不當, 導致其中一塊綠色的釉面葵花嘴板碎成五片花瓣,一時間**吶喊。當時發掘報告明確指出,這11塊板是葛窯的產物,故宮也是由此命名的,但在如今的南京,這類板塊的定義還是模糊的,有的叫“官”,有的叫“哥”,真的可以用“官哥不分”來形容。
青瓷二
浙江長興石泉明墓出土
長興縣位於浙江省北部,東臨太湖,西北分別與安徽省、江蘇省接壤。 該墓位於湖州長興縣太湖南產業集聚區長興街道(原長興縣李家鄉鎮)石泉村小黃山北坡,長興縣西北約8公里處,該墓葬被發現時被土建破壞,公安部門追回部分文物,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長興縣文物保護管理院立即對墳墓進行搶救性挖掘,包括從墳墓中出土的兩塊青瓷。
藍釉雙耳瓶三腳爐長興縣文物保護局。
青瓷雙耳瓶三足爐(M3 1)。 嘴巴略顯奢侈,圓唇,緊身胸衣脖子,肚子鼓鼓的,圓底,腳短。 除了腳尖外露的輪胎外,全身都塗上了公尺色釉料,釉面呈現出大小不一的開口片,其中大開口片為黑色,小開片為淺黃色,具有金絲鐵絲的特點,腳底露出黑色胎骨。 口徑 92.腹徑106、高66厘公尺。
藍釉耳瓶長興縣文物保護局。
青瓷耳洞花瓶(M3 2)。 嘴巴直,脖子長,腹部平坦,腳圈。 嘴巴有兩隻對稱的穿孔耳,穿孔的耳口與瓶口齊平,其中乙隻耳朵被肢解。 除了腳底,通體塗上了公尺色釉,區域性釉料呈乳白色。 釉料呈現大小不一的開口片,其中大開口片為黑色,小開片為淺黃色,具有金線的特點,腳底為黑色。 口徑 25.腹徑78.圓腳直徑5,高118厘公尺,與上海任墓出土的青瓷耳罐非常相似。
根據《明代吳先生墓》的銘文,可以清楚地推斷出墓葬的年代。 據廬山吳氏家族的家譜記載,吳先生是吳瓊,如慧字,數字潮松,生於永樂年,卒於弘志十四年十三年。
因此,墳墓的年代應為浩二13年(2024年)或之後不久。 2024年6月,中國古代陶瓷學會《中國陶瓷史》編纂專家組在長興考察,具體對兩塊青瓷進行初步鑑定,有專家認為它屬於南宋官窯,也有專家認為是兄弟窯。
後記:在我們目前看到的考古資料中,能確認為官兄弟型的瓷器,只在元明兩代墓葬中發現,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元代。 另一方面,我們在上一節中也談到了什麼是窯爐從上述出土文物的年代測定和窯口的定性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專家們的混淆和隨意。
上海博物館:《上海青浦縣元代任墓說明》,文物2024年第7期。
胡玉謙:“安慶市出土的幾件瓷器”,《文物》,2024年第6期。
王勇:《南宋官瑤與絲綢之路遺跡》,《絲綢之路》,第17期。
劉光宇:《王世仙墓出土南宋官窯瓷器及相關問題研究》,《絲綢之路》,2024年第10期,第275期。
高茂松:《江蘇麗水永陽鎮元代酒窖出土的瓷器及初步認識》,《東南文化》,2024年第2期,第220期。
《梵昌出土元代陶瓷文物》、《中國文物報》年月日。
王承旭,《梵昌元窖瓷器》,《收藏家》,2024年3月。
韓高梅景:〈新安船水陶綜合研究〉,《故宮博物院學報》,2024年第5期,第169期。
鄭良墨:《新安海底遺跡(綜合篇)》,第367、396頁。
詳見李德進等:《朝鮮新安沉船中的中國瓷器》,《考古學報》,2024年第2期;習 龍飛,“南韓新安潛艇沉船研究”,《海洋關係史研究》,2024年第2期;最後三位男:《新安海底的元代寶船及其沉沒時代》,《東南文化》2024年第2期。
馮先明:《南韓新安的沉船與瓷器問題》,《故宮博物院學報》,2024年第3期。
南京博物院:《南京明王興祠墓清理情況簡介》,《考古學》2024年第4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興縣文物保護管理院:《浙江長興市石泉明墓發掘簡報會》、《文物》第1號。
鄭建明、林毅:《長興石泉明墓出土文物及相關問題淺談》,《文物》第1期。
溫馨說明:我們尊重並感謝原作者,所有沒有作者姓名的文章都是因為找不到作者而造成的,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原作者或同行,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同一種微信***總部發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