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母親的水平決定了整個家庭的“身高”?原因很簡單
一直關注我的爸爸媽媽們,大家可能對我之前提到的“依戀”和“安全感”這兩個詞很熟悉。
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依戀關係中的母親如何對孩子的生活,甚至整個家庭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他來到這個世界的頭幾年,他真的什麼都不做嗎?
絕對不是,事實上,他幾乎一直在專心致志地觀察和傾聽他的母親(或主要養育者)的話。
他母親和他說話時的態度、語氣、語氣是溫柔的,是微笑的,還是充滿了不耐煩和責備?
當媽媽與他進行眼神交流時,是充滿喜悅還是不高興?
當他哭泣並感到煩躁時,他的母親是擁抱他,還是他不理他甚至生氣?
這些細微的互動,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孩子的大腦,編織成一種程式化的記憶,也可以說是潛意識中的一種引導。 這種記憶不是對特定畫面的記憶,而更像是一種潛意識的引導。
這就像學騎自行車一樣,當你再次騎車時,你不必考慮是先用左腳還是右腳踩踏板,應該如何用左手握住它,以及應該如何用右手握住它。 您將毫不費力地保持平衡,讓自行車輕鬆前進。
孩子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互動的方式成為他的程式化記憶,就像引導他騎自行車一樣,將在未來的歲月裡默默地引導他。
那麼,這種記憶是如何決定孩子的行為和性格的呢?
在精神分析領域,有乙個概念被稱為“**”。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母親很難一直保持耐心、溫柔和好脾氣,有時情緒上的煩躁是不可避免的。 或者當孩子哭泣時,母親可能因為手頭的事情而無法立即做出反應。
在這些時刻,孩子可能會形成兩種養育者的印象:
好媽媽(養育者):餓了就喂我,冷了就給我穿衣服,寂寞的時候陪我玩,經常帶我出去散步。
壞媽媽(養育者):她對我發脾氣,我哭時不理我,累了不讓我睡覺,餓了不給我牛奶。
對於乙個年幼的嬰兒來說,他不明白好媽媽和壞媽媽其實是同乙個人。 他更是難以理解,母親也有自己的煩惱,為了照顧寶寶,晚上醒來好幾次,白天處理生活中的瑣碎事情。
為了保護“好媽媽形象”不被“壞媽媽形象”所影響,他用“**”的概念將母親視為兩種不同的存在。 當好媽媽出現時,壞媽媽就消失了;而當壞媽媽出現時,好媽媽自然也就消失了。
嬰兒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滿足基本需求,並通過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獲得情感支援。 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會形成“好媽媽”和“壞媽媽”的觀念,並試圖排除不安全因素,以確保安全感。 雖然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開始意識到好媽媽和壞媽媽實際上是同乙個人,但為了保持安全,他們可能會嘗試遵循好媽媽認為“正確”的行為模式。
當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我們常常急於責怪父母:“看,你教孩子這樣嗎?正是因為你的疏忽,你的孩子才變得如此難以忍受。 ”
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對母親造成的傷害是系統性的。
成為一名偉大的母親不僅與她的個人行為模式有關,還與她得到的支援和幫助有關。
在過去,甚至在一些地方,女性仍然被鄙視。 女性在幼年成長過程中往往是弱勢群體。
乙個沒有被善待、沒有被充分愛過的女人,在成長過程中,哪裡有善良、全心全意地愛另乙個人的能力?
儘管她有母性本能,但她的程式記憶仍然影響著她與孩子和家人互動的方式。 因此,了解和支援母親的成長過程,以及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對於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至關重要。
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乙個普遍的現象,女孩在結婚後不會自己組建小家庭,而是融入另乙個家庭的大環境。
相比之下,男孩通常可以選擇留在原籍家庭。 這讓女孩不僅要應對來自自己原生家庭的各種壓力,還要被迫融入丈夫的原生家庭。
我們怎麼能指望乙個女孩在無助時保持溫柔、理性和積極,在生氣時無法發洩,在沮喪時無助?這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考慮到前面的考慮,女性在早年可能會經歷一系列傷害,這使得她們在成年後更容易受到傷害。 在婚姻中,她們不僅需要應對自己家庭的期望,還需要適應丈夫家庭的文化和規則。
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和理解女性在此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提供支援、傾聽和理解以幫助他們在家庭中找到平衡是激勵他們保持積極心態的關鍵。 通過創造乙個支援性的環境,我們希望幫助女性更好地適應和建立健康的婚姻關係。
北京大學心理學院講師易春麗說:“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能更多地關愛孩子,尤其是女孩,因為她們會成為未來的母親。 ”
我也希望我們的社會和家庭能夠多關心母親,因為她是孩子的避風港,是家庭穩定的支柱。
為什麼說母親的“水平”決定了整個家庭的身高?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