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記形式的20多部官史中,記載唐代歷史的有兩部,分別是《舊唐書》和《新唐書》。 唐代為什麼有兩部官史?這兩本《唐書》有什麼區別?這要從兩部《唐書》的編纂說起。
《舊唐書》共200卷,其中《本記》20卷,《編年史》30卷,《傳》150卷。 唐朝滅於907年,隨後在唐代建立了後梁,在封建社會中,每一代統治者都把上一代修改歷史視為極其重要的事件,因此後梁在末代隆德元年(921年)開始蒐集史料。 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官吏再次派人到梁浙、鏡湖、成都地區蒐集野史、歷歷、摘眼、宮廷報紙和記錄。 然而,後唐還沒來得及開始正式修改歷史,就被後晉摧毀了,於是在後晉天府六年(941年)二月,以丞相趙穎為首的專家組正式開始了《唐書》的編纂工作。
一方面因為前幾代人不斷蒐集史料,為編纂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因為參與編纂的史學家中確實有很多熟悉唐史的專家,而趙穎本人也確實很有才華,知識淵博, 且組織能力雄厚,僅用了四年(945年)時間,《唐書》就完成了。不過,等到書寫完的時候,趙穎已經離開了,而劉雲恰好是宰相當監,所以《唐書》的標題是“劉雲等人是馮毅寫的”,其實劉雲並沒有花多少功夫,只是碰巧被便宜地撿走了。
但是,這部《唐書》是在五朝戰爭期間修訂的,不可能收集到所有史料,只用了四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本書,因此難免存在遺漏和錯誤。 宋代建立後,各種史料不斷被發現,《唐書》的缺陷越來越明顯,宋朝的統治者迫切需要從唐朝興衰史中吸取教訓,也對不簡化、雜亂無章的舊史十分不滿, 於是宋朝統治者決定重建唐朝的歷史。然而,由於缺乏負責人,幾年後,沒有人在意。 直到任宗青歷四年(2024年),賈長超才再次提出修訂《唐書》,才認真組織宋啟、範震、宋敏秋、陸夏清等專家修訂新《唐書》。
新唐書一共花了十七年時間才完成,直到嘉佑五年(2024年)才完成。 全書共10卷、50卷、15表、150本傳記,共225卷。 17年來,雖然監事的晉公升換了好幾次,但前期主要是宋琦主持了傳記的修訂,後期主編編年史、編年史、表格的主力是歐陽修。 按照以往的規則,史書完成時,題目編纂者會詢問最終完成者中官職最高的人的名字,如《老唐書》的標題“劉雲所著”。 但歐陽修很謙虛,認為宋琦是長輩,在傳記中用力最多,所以堅持要分別題字。 這樣,《新唐書》就被刻在《編年史》、《編年史》、《表》三部曲中“歐陽秀峰營救”,書名刻在傳記篇"作者 宋琦"這是史學史上的乙個好故事,也是25世紀歷史上乙個獨特的例子。
由於《新唐書》是在廣泛參考包括《舊唐書》在內的大量史料後編纂而成的,因此有理由放棄《舊唐書》。 當時,《舊唐書》確實有被遺棄的傾向,《經濟史百家》說:“新書出版以來,已經幾十年了,舊史再也沒有讀過,託牆蓋醬瓶的人也不少。 乙個牙齒強壯的人,或者他不知道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但也有一些學者覺得《新唐書》沒有那麼完美,比如宋敏秋為了彌補《新唐書》刪去詔書的缺點,編纂了《唐代詔書集》;吳震撰寫了《糾正新唐書》中的錯誤,指出了《新唐書》八個方面的400多個錯誤。王應辰還寫了《唐代書傳辯證法》,專門糾正了《唐代新書》傳記的錯誤,使《唐代舊書》得以流傳下來。 但是,在南宋、元代、明代,科學風盛,實踐學風衰落,所以以正道理著稱,以褒不贊成著稱的《新唐書》,仍然享有比《舊唐書》高得多的聲譽。
清代初期,隨著學風向實的趨勢,證據研究的發展,人們逐漸重視史書的歷史價值,因此原始資料豐富的《舊唐書》尤為引人注目。 顧言武的《每日知識》第26卷再次提出新舊“唐書”的評價問題,指出“舊唐書”雖然“相當複雜”,但“事蹟清楚,起止詳,也相當可觀”,人們重新評價了兩本“唐書”的優缺點及其各自的價值。 乾隆初年,沈德謙等人對兩本《唐書》進行了調研校對,乾隆四十六年寫成的《全書四庫》,最終對新舊《唐書》各取優缺點,作為官方史進行評價, 使六七百年後再顧舊之風的傾向得到徹底糾正,新舊《唐書》被納入官方圈出的24部史,人們並重為耳目。
《舊唐書》編纂於五朝時期,距唐朝滅亡僅四十年,許多編纂者誕生於唐朝末年"時間近了,視覺和聽覺親切"有利條件。 此外,唐代官員非常重視整理自己的歷史,從唐代開始,通過令狐德才、吳京、魏書、劉芳、於秀麗、崔貴聰等人的不斷編纂,一般在唐代及以前,就已經有兩套大規模的民族史籍和記載。 後梁、後唐繼續蒐集史料,不僅收集了許多官文、私文、田野史記,還收錄了九朝的民族歷史和記載。 毫無疑問,這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也為《唐書》的修訂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舊唐書》的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但是,《舊唐書》的編纂工作非常匆忙,完成得太快,留下了很多問題。 首先,它沉重而複雜,粗糙而粗糙。 比如《唐少傳》:“二年初一,我今日講五里山”,是《玄宗錄》的舊文,故稱"今上",而《舊唐書》未被刪除;蕭英石和楊朝生都是一人兩傳,《老唐書》的編輯們沒有發現。 其次,整本書極不成比例。 因為唐德宗元之前,有一部民族史,以記載為依據,所以這本書簡明扼要,傳記詳細明了,而唐牧宗長清之後,就沒有民族史,以實事記為依據,所以以次充好,這本書雜亂複雜,事蹟清單少, 而且有很多錯誤。例如,《高祖本記》只記載了高祖在位九年,只有6804字,而《喪皇帝本記》則用13000字記載了喪皇帝不到三年的事。 三是對唐代歷史缺乏深刻認識,在風格和內容上沿襲舊史,固守舊規矩,不創新。 它主要是舊史的副本和藏書,對唐代歷史沒有深入研究。
《唐新書》就是針對《舊唐書》中的這些缺陷而修訂的。 首先,《新唐代》的編者們在進一步蒐集史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由於宋代政局的穩定和各種彝州史的不斷發現,為《唐書》的重建提供了大量新的史料,正如《唐代新書》編輯之一呂夏清的《直寫唐書》所說, 《舊唐書》。"寫於五代分裂時,文章很緊急,但不得而知",而《新唐書》則得到"如今,廣內藏書繁華,傳記可以交叉"。史料收藏更加廣泛,對歷史事件的記載更加豐富,是“新唐書”超越“舊唐書”的地方。
其次,《新唐書》有《舊唐書》。"過去的教訓"因此,人們非常重視歷史書的整潔和簡潔。 比如《古唐書典》是以《古今書》為藍本的,書目只是開元時期之前的部分,相當於少了一半,而《新唐書》則重構了《文藝志》,彌補了唐代中後期, 而《喪帝本記》和《舊唐書》則極其繁瑣,《新唐書》砍掉了三分之一,頓時顯得十分工整簡潔。
第三,新唐代的編纂者不僅對唐朝近三百年的興衰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 在《高祖本記》卷末,論唐朝興盛的原因,在《招宗本集》卷末,論滅國的領主未必愚蠢暴虐, 《域鎮魏伯烈傳序》論君臣的興盛, 以及《太監傳》上關於唐朝繁榮的《宦官傳》序言,以及《太監傳》上關於《太監傳》的《宦官傳》序言。"隱隱之王藏於此地,不列顛領主突然誕生",使太監成為大災區,等等。 鑑於軍事制度的演變,與唐朝的政治密切相關,《兵編年史》應運而生。 《方鎮表》以**、年、緯的形式記載了各封建城鎮的興衰,與《域鎮傳》相得益彰,清晰地展現了唐代中後期封建城鎮劃分的歷史,確實是史學史上的一大貢獻。
不過,《新唐書》雖然糾正了《舊唐書》的缺陷,但卻是矯枉過正,帶來了新的瑕疵。 比如《新唐書》只有175萬字,比《舊唐書》少了156萬字,怎麼能包含更多的史料,做到編輯自己說的"它的事務在前者中增加,在舊的中省略了它的文字"那又如何呢?原來,他們用刪詔書、疏章簡明的手法,濃縮史料,強行成新書。 但是,這樣一來,就存在刪除過多的缺點。
新唐書還有乙個問題,那就是歐陽修和宋琦,乙個“專於讚詔和剿砍自己”,乙個“以文字為先”,尤其是宋琦,不僅喜歡古文,反對傀儡,還喜歡刪改舊文,用生僻詞, 他在《宋景文筆記》中說,他修了《唐書》,沒有找到唐代的詔書可以修進史冊,因為唐書都是用語言寫的。他還說,歷史上有雙關語,像“粉紅壯漢,笙鼓”一樣不起眼。 於是,他利用這種偏見,對《新唐書》進行了刪改,引起了不少問題。
總而言之,還是老話說:新舊《唐書》各有優缺點。 要學習唐代的歷史,不能只看其中一本而不看另一本,不僅因為它們各有缺陷,還因為它們的記憶角度不同,史料往往不同。 而且,我們還需要依靠其他史料,比如唐人的《唐慧瑤》《唐流典》,以及清人的《新舊唐書合一》、《新舊唐書相互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