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在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繼震慷慨激昂地說:
“我們必須對儲能有乙個清醒的認識,儲能不是萬能的,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能源系統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轉型後,儲能要發揮作用,但非常有限!”
這句話頗有像長坂山坡上的一聲咆哮,強大的工業軍不得不停下來想一想。
過去,我們經常講政策引導、產能清關、技術迭代、品類對比,很忙,聊“有什麼用”,這是從產業角度出發的。
現在,面對儲能這樣乙個新事物,我們還需要談的是如何定位,如何利用,市場機制是否有發揮的空間,政策如何實施,用多少,這是電力系統的角度。
面對業內“源-網-荷-儲”的呼聲,南方電網專家鄭耀東在2高工儲能大會表示,“儲能永遠不會成為電力系統的'第四隻腳'”。
那麼,如何處理儲能就成為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
10月25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加強新形勢下電力系統穩定性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科學布局儲能建設,根據需要科學規劃配置儲能。 根據電力系統需求,統籌各類調控資源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各類儲能科學配置,形成多時間尺度、多應用場景的調穩控能力。
在討論如何因地制宜之前,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儲能應用的現狀。
結合近期與電力從業者的交流,新流智庫注意到,對於電力系統來說,儲能仍需考慮以下幾點:
1、發電側的配儲不是終點;
2、儲能方面也有難題;
3.錯綜複雜的電力系統。
2024年以來,強制調儲政策帶動了大量裝機量,行業從外部看是生機勃勃。
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實踐中,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對於如何合理使用儲能裝置,都沒有一套詳細的標準。
這就引出了乙個嚴重的問題:雖然發電側按照要求配備了儲能設施,但由於缺乏明確的執行和安全標準,電網側在實際應用時非常謹慎。
基於安全考慮,電網排程不知道多少合適,面對可能發生的一系列未知風險,儲能有,卻無法利用。
這種考慮並非沒有道理,如果發電集團手中只有乙個量化指標,那麼外購電池的質量就會出現問題,配套的保護工作也就做不好,會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
結果是沒有人滿意。 直到今年,幾項政策才得到深入跟進。
2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發布《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制定新的國家標準。
11月16日,國家能源局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發電側和電網側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執行風險監測的通知》,加強發電側和電網側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執行風險監測預警。
但這還不夠。
電力從業者 Van Erkoon驚嘆號“雖然目前鋰電池和液流等儲能技術被聲稱10年或12年壽命,但大家心裡卻沒有底,第一批裝機也只有兩三年,充放電的次數根本不夠檢驗是否能滿足宣傳的引數。 從業內人士反饋來看,業內人士對此並不是特別有信心。
這對於新型儲能技術來說是個好訊息,站在這個節點上,不管是鋰電池還是液流,其實還沒有經歷過乙個完整的檢驗週期。
如果上述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那麼另乙個尖銳的問題在等著我們:經濟。
在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儲能發展高峰論壇上,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董輝指出,新型儲能裝置的調整成本遠高於靈活改造的火電機組。
現在靈活改造火電機組的成本,調整一千瓦時的用電量可能為005-0.12元,抽水蓄能調節一千瓦時用電的成本約為025-0.4 美元。 但是,就目前新儲能中表現最好的電化學儲能而言,其調節成本目前基本為05-0.6元,這幾乎是火電調控成本的5到8倍,甚至更高。
儲能系統的建設可以立足於未來談理想,但歸根結底,必須基於現實的成本考慮。
從國家能源局公布的1-11月全國電力行業統計資料來看,火電絕對裝機容量仍保持較快增長。 除了作為配套電源外,還承擔著一部分調節作用。
1-11月全國電力行業統計資料一覽表。
對此,南方電網專家鄭耀東指出,儲能電站“建而不用”可能是因為質量問題,但“建而不調整”並不令人意外,可能是使用了其他更經濟的調節資源來維持功率和頻率的穩定。 水電、火電、核電機組都具備調控能力,都是儲能的競爭對手。
資料來源:2023高工儲能年會。
從政策執行到質量從數量測試到成本考慮,儲能需要時間才能充分釋放其價值。
由於是儲備的強制配置,作為成本增加的問題,我們必須考慮企業分配儲備的意願。
今年3月,畢馬威發布《新型儲能助力能源轉型》報告,發現目前新能源企業的配送和儲能成本主要由企業自身承擔,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 企業可能更喜歡效能較低、初始成本較低的儲能產品,並將儲能作為優先將可再生能源併入電網的工具。
2024年11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新能源配儲能執行情況調查報告》明確指出,新能源配儲專案等效利用係數為61%,火力發電廠為15%3% 和 14 用於電網儲能8% 和 28% 的消費儲能3%。
這種現象的後果是,由於分銷是一項額外的成本,因此最好使這種成本盡可能小。 於是,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電力從業者范二坤指出,需要調配儲的企業都在競標最優價格,行業不斷湧入新人,瘋狂擴產產能,一路下滑,下半年以來,呼籲行業降溫的聲音層出不窮。 但是市場是有的,對於一些需求來說,越便宜越好,質量是次要的。 因此,儲能確實進來了,但它沒有被使用。
成本敏感度不僅影響儲能的質量,還影響儲能品類。
范二坤感嘆,在這個時間點,磷酸鐵鋰對於其他技術路線來說是壓垮的存在,因為它太便宜了,每瓦時一塊。
二、一塊三**,提供任何一種儲能都無法提供的經濟性。
液流技術是一項新技術,降低成本的壓力也很大。
新流智庫明白,即使是掌握釩礦的企業,也比釩液流電池企業更具吸引力。 對此,發電企業的思路非常明確:技術確實有創新,但不能降低成本。 由於釩礦公司已經表示可以直接租賃礦石,因此它們帶來的好處可能更加明顯。
Van Erkouen(範埃爾庫恩酒店)據透露,就總量而言,電力系統輔助服務池非常小,可能只有3個。儲能確實要實現更大的市場,但對於電能本身來說,現貨市場是乙個比配套服務市場更大的市場20 倍游泳池
對此,南方電網專家鄭耀東也表示,儲能應該在電力市場上獨立交易,購買綠電和儲能電源可能更有利於產品出口。
劉繼珍院士曾經用過乙個非常生動的比喻在大規模新能源消納的過程中,新型儲能基本沒有發揮重要作用,相當於長江水製造了幾桶礦泉水,沒有發揮作用。 因此,開出正確的藥物很重要。
資料來源:劉繼珍院士主旨報告。
據業內人士介紹,2024年電改後成立的電力交易中心也相當複雜。
各省的電力交易中心現在是中央企業,但從理論上講,它們實際上接近於當地政府授權的公共機構,並擁有一定的行政權。 它將代表該省匹配該省的所有電力交易,並對電力交易的結果負責。
但事情的複雜性在於,幾乎所有的省級電力交易商都來自電網公司,而這些人的主要收入來自電網公司,他們的電力來源於地方授權。
業界認為,他們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缺乏足夠的可信度。
對此,自2024年起,國家陸續出台了股改相關檔案。
到目前為止,似乎自2024年以來,相關報道的強度有所下降。
據知情人士透露,雖然部分電力交易中心已成功進行股改,但這項工作尚未完成,仍在推進過程中。電力交易市場無疑是儲能進一步尋求市場價值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此外,電網方面並不急於分配和儲存。
據電力從業者範爾坤介紹,電網的盈利能力其實取決於國家制定的輸配電價的“快遞費”。 但是,國家明確規定,快遞費與總許可成本相對應,而這個許可成本不能包括新興儲能。
雖然政府開闢了一些機會,但如果電網側儲能確實比線路更經濟,可以允許投資儲能。 不過,這位官員沒有說明電網方面應該如何證明投資儲能比投資線路更具成本效益。
結果,省級企業不敢投資,因為他們沒有現在的標準,生怕投資後得不到認可,最後這部分錢也沒法審批。 因此,電網側儲能僅在各個省份進行試點。
對於儲能來說,由於電力系統的特殊性,如何釋放價值是乙個綜合性的問題它不僅依賴於行業的降本增效和技術突破,還需要滿足使用者,看到能夠持續盈利的價值回報機制,同時需要乙個開放認真的市場機制。
不可否認,儲能確實承載著新技術的無限價值,但在新型電力系統到來之前,如何以安全、經濟高效的方式將其擺在正確的位置,或許是政府、企業、科研除了資本之外,還要繪製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