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調控中國房地產的預感日益增強,大家有同感嗎?
房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重大事件、主要的時間節點,經濟都會緊跟國家政策思路,對樓市給出相關的分析和判斷,為一些看不清市場,或者沒有時間關注樓市資訊的人提供參考。 臨近年底,作為每日經濟資訊提供的官方**,是明年市場的指引,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12月,《經濟**》在一周內連續寫了兩篇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文章。 12月15日,根據統計局發布的11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變化資料,一篇題為《對樓市企穩反彈的信心》的文章,12月20日,一篇題為《共同維護樓市平穩健康發展》的文章, 兩篇文章的基調相似,A段末尾的內容基本一致,說明官方對當前樓市和未來監管的看法是一致的,方向明確。因此,我們重點談談第二篇文章闡述的觀點,看看房地產市場是如何走向定位的如何理解?
1) "中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期"。
這是現階段樓市的大調,文章援引統計局的話說,在1-11月的房地產資料中,無論是房地產開發投資,還是商品房銷售面積,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除了商品房成交面積的反彈外,這還取決於"成交量和價格均上漲"而各種刺激需求措施的支撐,只能說是邊際好轉,市場整體還在調整中,這也是對一些誇張訊息的回應,市場並未出現根本性反轉。
2) "總需求保持穩定"是對房地產開發的有力支撐。
在這個問題上,有人有點懷疑,現在開發商陷入困境,不是因為銷量不好,怎麼能說需求還穩定呢?
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新房賣得不好,但二手房的交易量卻在不斷增加。 眾所周知,在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等大城市,近幾個月二手房成交數量有所增加。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供的資訊也顯示,1-11月,二手房成交量實現年度正增長。 貝殼提供的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前11個月,全國二手房成交量從26億平方公尺上公升到4億多平方公尺,同比增長約15億平方公尺,12月成交量尚未公布,但已經足以抵消新房成交量下降15億平方公尺。 因此,與去年相比,住房需求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這應該是未來房地產行業和諧發展的最大成果。
3.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週期後,相關部門出台政策優化房地產市場,效果開始顯現。
本文以北京和上海為例。 首付降息政策實施後,實際購房需求得到刺激,訪問量和成交量增加,市場活躍度有望持續增加,有助於改變購房者市場預期。 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暗訪情況,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看房人數較前期都有明顯增加,加上日均和周均資料,呈現約30%-40%的增長,新政後的第乙個週末, 上海週末線上簽字資料環比增長136%。更重要的是,二手房業主的期望正在發生變化,據每日經濟網報道,北京有業主告訴房地中介店,之前商量好的舊破爛應該賣掉,價格不能降價。 在中介和業主的對話中,我能感覺到一些業主開始興奮起來。
從最新的成交資料中可以發現,雖然與前段時間相比沒有明顯的變化,但依舊是成交價,但明顯可以看出買賣雙方心態的變化。
4)為化解房企債務風險,金融部門出台了相關扶持政策,但抵消風險需要時間,有乙個過程。
這項政策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國家要求商業銀行不加歧視地滿足房地產公司的合理融資需求,無論是民營還是國有。 如文中所述,從11月至今,幾家大型國有銀行已向民營房企發放了價值超過300億歐元的開發貸款,這意味著受樓市影響最大的民營房企已開始獲得公營銀行的支援"輸血"雖然並非所有房地產公司,但包括 Canela 在內的大型房地產公司都支援該名單。
不過,與房地產企業數十億的債務市場相比,資金的注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說要區分,正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日前所說,房地產企業破產,失去經營能力,應該按照合法的市場方式優勝劣汰。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彌補房企的債務風險,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一些優質的房企會在其他人的支援下回到正常的活動軌道上來,另一部分要麼通過併購進行重組,要麼通過徹底倒閉。 這種補償風險的過程,以及決定房地產市場是恢復還是重蹈覆轍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5)文章最後一段與12月15日發表的文章最後一段基本相同。一是城鎮化還有很大的提公升空間其次,人均住房面積雖然為41平方公尺,但以中小型戶型為主,說明還有很大的提公升空間第三,樓市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還可以帶動裝飾、家具、家電等產業鏈的發展,隨著走在前列,仍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這實際上印證了房地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起到積極作用,這實際上印證了房地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再從樓市表態中,我們基本可以看出現階段和明年官方對樓市的態度:現在正在調整,我們對樓盤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看完報告,再看看中國房地產業的調整,不祥的預感越來越強烈。
首先,我們必須等待房地產市場穩定和回暖。 出台這麼多優化樓市的政策,目的就是為了穩住當下的行情,再也跌不倒,穩了,當然也期待公升溫,大的邏輯是這樣的。 如果乙個政策不起作用,就會出台一些政策,釋放一些政策效果,增加一批政策,直到市場真正穩定下來,目標就達不到了。 現在,樓市企穩復甦的最大障礙不是房企的資金量,目前的決策層已經決定了要滿足房企投入資金的需求,這樣房企,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隨著市場開始回暖,房企套現的措施也會逐漸收斂。
隨著土地拍賣限價的放開和一級的上調實施,在獲得銀行對優質房企的資本投資後,再對地塊進行補給後,土地市場也開始公升溫,年底的土地市場早已出現這樣的跡象。 購房者看到全市一級成交開始活躍,一些觀望人士逐漸入市,此前掛牌的大量二手**因市場預期公升溫而撤出,在各方作用下樓市成交量迅速擴大。
樓市復甦的基礎顯然不牢固,如何讓經濟環境支撐樓市復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近日公開表示,隨著疫情功效消退,在各項經濟政策疊加下,消費、投資和外需將進一步向好,明年我國經濟增長有望達到6%。 如果像他所說的那樣,房地產市場重新獲得突出地位。
其次,二手房的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上述二手房成交量的快速增長,甚至抵消了新房成交量的下滑真實情況是,與2024年的高點相比,大部分二手房已經大幅下滑,原來的100萬套現在已經可以達到50萬套,也許還沒有,原來的500萬套現在已經漲到了300萬套,還剩下很多同型別。 因此,二手房成交量大的直接原因是買家以低價成交。
然而,立法者忘記了另乙個問題:哪裡有買家,哪裡就有賣家,賣家正在千方百計地出售舊建築,包括一些高層單位。 為什麼?這讓我想起了另外兩條資訊:一是住建部原首席經濟學家不久前表示,我國20年老舊小區呈現出破損衰敗的趨勢,在結構質量上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 防水、隔音、隔熱。
另一條資訊是,中泰**近日發布的乙份報告顯示,雖然我們的房子是按照70年的生命週期設計的,但是中國房屋的更新速度比較快(也就是一定要快,周轉率高),實際壽命週期比較短,每年折舊幅度為12%-1.8%,而在計算中性折舊年度的相關計算模型中的折舊比例達到562億平方公尺。 這是什麼概念?按照目前我國每年新建房屋成交規模計算,10-11億平方公尺,幾乎佔了成交量的一半。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拿出二手房去賣了:真金白銀的比例不高,越來越多的人想把自己的舊房子賣掉,換上新房子。
從根本上說,這也印證了我之前說的,如果你想在目前的建設水平上盡可能地保持和增加你的房子的價值,你應該每8-10年更換一次房子。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想象,那些長期掌握在我們手中的老房子,如果過去我們可以指望城市化來增加整體價值,那麼未來,裝修市場將佔據主導地位,新房的質量會越來越高, 拉大了新房與新房的差距。二手房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房子也是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