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9日,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空間規劃2024年學術年會在廣州召開。
本屆年會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廣東國計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城市規劃勘察設計院承辦,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協辦。
會議以“.高質量的土地空間規劃和治理來自國內123所高校、科研院所、規劃諮詢機構和企業的300餘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線下參會,3名10,000人。
為期兩天的會議由開幕式、特邀報告、分論壇報告、研究生論壇報告和閉幕式四個主要部分組成。 會後,與會人員獨立進行了學術調研和調研。
開幕式
12月9日上午,大會開幕式正式拉開帷幕。 會議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世富主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學位委員會城鄉規劃學科評審組召集人、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吳志強致辭。
他基於城鄉規劃學科面臨的四大挑戰,闡述了規劃師職業的功能轉型、規劃物件的空間轉型、城市變化伴隨人口綜合素質提公升的影響、氣候變化的巨集觀背景變化對學科未來發展的影響等。
首先,規劃師的職業受到時代發展、任務變化和智慧型技術進步的挑戰; 二是規劃物件由城鄉二元對立向更廣闊的自然國土空間轉變; 第三,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我國城市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第四,氣候變化引發了全球對生態環境和資源可持續性的更多思考。
吳志強院士強調,規劃學科需要在面對諸多挑戰時主動轉型,向自然致敬、向習學習,在實驗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重拾學科的信心。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波教授致辭。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波致辭。 吳波副校長簡要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的歷史和基本情況,回顧了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績,表達了對學院、學院和學科未來發展的洋溢信心。
吳波副校長提到,華南理工大學作為首批提出“創新、創造、創業”理念的大學,在多項全國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並逐步將傳統工科的優勢拓展到多學科交叉發展。
城鄉規劃作為華工專業學科中歷史悠久的學科之一,在學科評價、創業創業大賽、學術專利等領域積累了諸多榮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吳波副校長勉勵學者們繼續探索、砥礪前行,並對城鄉規劃學科提出了若干指導性建議。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朱江致辭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朱江致辭總規劃師朱江提到,廣東省在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方面不斷探索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規劃體系建設、省市縣多層次規劃覆蓋、重大戰略專案實施等,為新時代國土空間體系建設提供了廣東解決方案, 貢獻廣東智慧,在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和實踐成果三個方面為國家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的探索貢獻一些經驗。
總規劃師朱江希望以此會議為交流平台,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和實踐者,總結分享前沿理論和實踐經驗,相互啟發,進一步推動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和實踐創新的深化,推動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程勝奎研究員致辭。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程勝奎致辭。 程勝奎理事長介紹了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的初衷和發展歷程,並提到國土空間規劃專業委員會作為學會重要分會之一,自成立以來,在學術交流和業務實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入選中國科協2024年全國學會分會示範發展專案。
圍繞年會主題,程董事長通過解讀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新要求,要求與會學者和研究人員在學術研究中體現對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解讀和深入思考,從多個維度更充分地將國土空間規劃研究與中國特色時代背景聯絡起來, 並殷切期望本次會議能夠促進學術交流和學者進步。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王傑主持頒獎。
隨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王傑主持了中國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 王傑副秘書長介紹了中國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的評選標準和流程。
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由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辦公室會同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聯合舉辦。
2024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城市“智慧”規劃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榮獲2024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由南京大學、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省基礎地理資訊中心等單位完成。
頒發2024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國土空間減排增匯機理與碳中和路徑》獲2024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完成單位為中山大學國家科技、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等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程勝奎、副秘書長、學會辦公室主任王傑分別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獲得者頒獎。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主任臻峰教授致辭。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主任震峰代表專業委員會對各位嘉賓和代表表示感謝,並在開幕式上作總結發言。
臻峰教授總結了國土空間規劃承擔著國土空間保護與利用、實現資源公平共享和可持續發展等重要使命,並介紹了本屆年會的幾個重要議題。
特邀報告
第一環會議由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張敏主持,第二場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黨委委員、系副主任劉玉婷教授主持城市規劃。
林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林健作了題為《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考》的報告。
林健教授首先解讀了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高質量發展,認為要通過高標準保護、高效率發展、高韌性支撐、高水平治理,實現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高質量發展。
其次,介紹了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的著作《新時代“多計畫融合”國土空間規劃探索》和《國土空間利用控制理論與實踐》。 《新時代“多計畫融合”國土空間規劃探索》聚焦於新時代“多計畫融合”國土空間規劃改革與建設的理論進展和實踐探索,重點圍繞支撐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的基礎工作、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審批等幾個關鍵點展開研究, 貫徹監督、法律法規、政策、技術標準體系、“一張地圖”與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探索、改革實踐理論思考等。
《國土空間利用控制理論與實踐》聚焦國土空間利用控制的理論與實踐,論述了國土空間利用控制的改革意義、理論依據、歷史經驗與國際借鑑、國土空間利用控制的主要依據與方法等幾個關鍵點,以及一系列改革探索。
最後,林健教授提出了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四點展望,包括國土空間規劃與利用控制法律規則的上層綜合法、明確國土空間利用控制中各級的作用和分工、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和自然生態空間利用控制體系、 推動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地圖”基礎上聯合檢討簡政。
段學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沼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段學軍作了《長江岸線保護與修復的要點與建議》的報告。
段學軍研究員通過對海岸線的簡要介紹和政策梳理,總結了海岸線對自然界的重要生態功能,並強調海岸線資源的保護與修復在國土空間治理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以長江岸線為例,研究員段學軍分享了其研究團隊對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長期跟蹤調查治理的結果,發現長江岸線發展趨勢得到遏制,自然景觀和植被覆蓋度得到明顯改善, 岸線利用結構顯著優化。
他認為,在未來的海岸線保護與修復中,應考慮建立海岸線保護與修復評估機制,並納入關鍵評估指標,加強海岸線治理和自然海岸線保護,開展汙染源調查和精準治理,加強總體規劃設計,進一步提高對海岸線與水生生態系統關係的重視。 海岸線與陸地的關係,海岸線資源的內涵與可持續利用。
王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德作了題為《時空行為規劃:框架與案例》的演講,梳理了時空行為規劃的背景以及國外同類專案的相關探索, 對時空行為規劃的內涵、物件、方法、應用場景等進行了全面、詳盡的梳理。
與傳統規劃不同,時空行為規劃是從空間、時間和個體行為三個維度協調城市動態空間配置的方法,旨在通過時間、空間和行為的聯動優化解決城市空間的難點問題,實現城市空間的高質量利用。
他通過湘陰路隧道使用者的合理性與交通行為優化和上海地鐵網路擁堵的時空行為規劃兩個案例,分享了時空行為規劃領域的最新研究方向,為與會人員進一步理解時空行為規劃提供了詳細的理論梳理和生動的案例分享。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世富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世富從空間治理與學科思維兩個方面作了題為“空間治理與學科轉型發展”的演講。
首先是對空間治理的重新認識,通過對空間治理目標和內涵的闡述,闡釋了國土空間規劃轉向下空間治理在學術研究中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
二是對規劃學科的重新認識,總結了基於規劃設計的空間能力和基於城市研究的理論體系是學科建設的兩大主要內容,也是由空間品質屬性、公共政策屬性和社會實踐屬性構成的學科屬性的核心內涵, 認為國土空間規劃在規劃體系中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在規劃方法上強調治理能力、在規劃內容上重視各要素,提高了城鄉規劃對交叉學科領域交叉融合與發展的要求。
最後,他提出,當前城鄉規劃學科需要不斷加強知識體系和能力提公升的“內在卓越”,不斷推進價值觀和方法的“外在融合”,以滿足國土空間規劃的新要求。
朱江,廣州市城市規劃勘察設計院副總工程師、主任、教授級高階工程師,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委員。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階工程師朱江作了《盤活低效土地利用 推進土地空間規劃實施》專題報告,總結了高速增長、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低效土地再開發的重點, 介紹泉州低效用地振興試點工作。
泉州市盤活低效土地試點工作具體包括:通過構建評價體系、創新評價方式、完善資源管理體系,找準底線、統籌資源;通過完善規劃體系,構建盤活低效用地戰略體系,開展五項實施行動,制定有針對性的專案實施模式,實現規劃指導和整體質量提公升; 通過經營理念和思維的轉變,單元的細化規劃,區域的綜合開發,利益共享模式的探索,實現區域的整體規劃和系統化運營; 政策創新共創應通過制定政策工具包、探索剛性與彈性相結合的細化規劃管控體系、探索土地徵用、儲置換路徑、建立低效土地全生命週期管理和執行機制、探索合作協商空間治理等方式實現。
張洪輝,國迪科技聯席總裁,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委員。
張巨集輝,廣東國家規劃科技有限公司聯席總裁、高階工程師,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從靜態藍圖到動態治理:智慧型國土空間規劃的思考和行動”。介紹。
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從靜態藍圖向動態治理轉變的行業需求和新時代新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張洪輝聯席總裁探討了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內涵和發展目標,以及“編輯、審核、監督”各環節的具體技術路徑, 並結合專案實踐案例,分享了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數位化基地、規劃智慧型編制、規劃智慧型評審、規劃精準實施、規劃監測評估預警等思路和方法。
最後,張洪輝從粗放傳承到精細耦合,從靜態感知到動態認知的互動模式,從敘事非同步到孿生同頻的建築模式,從經驗決策到智慧型決策的決策模式,對智慧土地空間規劃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在六份特邀報告的最後,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馳、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玲分別點評。
國家發改委城鄉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馳應邀點評。
沈馳副主任就城鄉規劃發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點、規劃學科人才培養等重要問題進行了點評。
沈馳副局長指出,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重要性是規劃領域的重要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能力。
此外,城鄉規劃因發展階段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工作特點,國土空間規劃需要應對當前發展階段的亟待解決,有效解決發展痛點。 最後,當前規劃學科的人才培養方式和內容相對單一、模式化,需要推動人才培養的多元化發展。
自然資源部國土和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玲應邀點評。
張曉玲副局長認為,在實施過程中,如何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其他業務系統對接,是乙個重要的問題。
區域統籌規劃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視角,應落實到國土空間規劃的各個物件。 時空行為規劃為時間管理視角下的城市空間矛盾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規劃體制改革和學科改革的背景下,要及時反映和糾正學科內涵和人才培養。
她認為,低效土地再開發是城市土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需要從地空一體化的角度打破城鄉邊界,與全域土地綜合整理相協調,期待泉州的經驗能夠為以破碎化為特徵的東南丘陵區土地資源整合提供思路的空間格局。
數字治理時代,如何適應創新規劃技術,是每個規劃從業者面臨的共同問題。 要強化規劃實施導向,重視數位化規劃和研究方法,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全生命週期”和“一張圖”理念,構建數字生態,使國土空間規劃“有效、易用”。
分論壇和研究生論壇
12月9日下午,大會設定了8個平行分會場,分別圍繞“土地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村莊規劃與鄉村空間治理”、“大都市圈土地空間高質量發展與治理”、“大資料與智慧土地空間規劃”、“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土地空間規劃理念與路徑轉型”等主題展開, “土地空間規劃實施與低效土地再開發”、“土地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理論、方法與技術”、“土地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等8個分會場開展研究課題。
分論壇一: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劉娜,國迪科技副總裁、高階工程師。
分論壇1現場,國迪科技副總裁、高階工程師劉娜作了《廣東'百萬工程'背景下全域土地綜合整理新思路》專題報告。圍繞廣東省“百萬工程”的戰略背景、全區土地綜合整理如何助力“百萬工程”等,分享了國地科技在南海、梅州、膠嶺等國家和省級土地綜合整理試點中的探索與實踐。 連江、江門道奧等
劉娜副校長提到,深入推進全區土地綜合整理是一項有部署、有發展需要、有政策引導、有實踐基礎的戰略性工作,是廣東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要素保障、實現廣東“千萬工程”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
劉娜副會長與第一分論壇嘉賓合影留念(前排右一)。
分論壇7的主題是“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由國家科技部副校長范星主持。
范星,國迪科技副總裁。
羅文彪,國電科技副總裁、總規劃師、高階工程師。
國迪科技副總裁、總規劃師、高階工程師羅文彪”。CSPON建設語境下詳細規劃全生命週期轉型的思考“專題報告。
通過對詳細規劃全生命週期改造的背景和要求的分析,面對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網建設的背景,基於系統優化的探索和實踐,提高差異化適應性、非建設空間管控覆蓋率、數位化轉型支撐的全週期管理, 結合當前轉型工作難點,他提出了一條新路徑,提公升全域詳細規劃全區各要素覆蓋能力、單元差異化適應性、全週期監控能力落地,從而推動要素更全、更精準、更易於編制的規劃治理新場景的實現, 更好的決策,更具互動性。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資訊與資料研究所所長、高階工程師王芳,自然資源部青年科技人才。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資訊與資料研究所所長、高階工程師、自然資源部青年科技人才王芳作了《重慶國土與國土規劃實時體檢評價的實踐與思考》專題報告。
重慶作為自然資源部“實時體檢評估”試點城市之一,緊跟“關注群眾實際感受,加強安全風險評估預警”要求,從社群生活圈、城市空間質量、群眾感受出發、 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城市內澇風險預警。
報告基於“實時體檢評價”要求,研究了指標體系建立、資料採集、模型構建、典型案例示範應用等工作路徑,完善了具有山地特色的實時體檢評價指標,探索多通道精準識別問題,創新關鍵演算法和計算模型,構建更加及時、準確、高效的體檢技術方法和實施路徑,並思考並展望未來實時體檢評估的深入和持續發展。
國家科技大資料中心主任陳啟子。
陳啟子,國帝科技大資料中心主任,廣州市行業專家庫專家”。CSPON國土空間智慧型監測場景探索在CSPON建設背景下,專題報告構建了大算力、大資料和大模型,拓展了國土空間資訊模型的構建,將分散、碎片化的資料形成語義知識圖譜,支撐自然資源空間治理新正規化。
陳啟子主任分享了國電科技在不斷深化國土規劃諮詢服務的基礎上探索的數智化場景,以及一系列輔助國土空間規劃研究、評估、評審、實施和監測的配套應用。
分論壇7與會人員合影
在各分會場主持人和評審員的組織下,來自同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大學、國迪科技等高校和單位的代表進行了分享和匯報了各自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共計86篇學術報告,各分會場討論熱烈,學術氛圍濃郁。
分論壇二:鄉村規劃與鄉村空間治理。
分論壇三:都市圈土地空間高質量開發與治理。
分論壇四:大資料與智慧國土空間規劃。
分論壇五: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理念與路徑的轉變。
分論壇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與低效土地再開發。
分論壇八:國土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
為促進國土空間規劃青年學者學術交流,大會於12月8日舉辦了四場研究生分論壇,分別以“區域發展與鄉村振興”、“大資料賦能國土空間規劃應用”、“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與治理”為題,共36場報告。
與會人員以高校研究生為主,通過研究生分論壇進行集中交流,從理論思維、實踐成果、研究案例等方面進行總結,體現了當代青年國土空間規劃學者的科研素養和學術擔當。
閉幕式
當天下午,大會閉幕式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王傑主持。
國土空間規劃年會共評選出優秀報告30篇,其中優秀報告11篇、優秀研究生6篇、優秀報告8篇、優秀研究生報告4篇、優秀本科生報告1篇,並現場頒獎。
會議最後,舉行了主辦方交接儀式。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將年會旗幟移交給下一屆主辦方——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年會主辦方交接儀式。
交流訪問
年會期間,國迪科技董事長周玉峰、聯席總裁張洪輝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介紹了公司的發展重點和未來布局。 吳志強院士對國家科技的快速發展表示關注,對國家科技在國土空間規劃數位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
周玉峰董事長、張洪輝聯席校長、吳志強院士合影留念。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林健教授受邀參觀國地科技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體驗中心,周玉峰董事長、總規劃師羅文彪、副總裁劉娜陪同參觀。
林健教授參觀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體驗中心後合影留念。
12月8日晚,在學術年會正式召開前夕,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2024年度工作會議在國迪大廈召開。
會議公布了2024年度候選人委員投票結果、專委會2024年工作報告和2024年計畫,並就專委會未來發展方向和路徑進行了討論交流。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與空間規劃專委會2024年度工作會議合影。
會後,學會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參觀了國家科技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體驗中心。
體驗中心分為概覽區、實戰體驗區和數字沙盤區,匯集了智慧規劃全週期技術的豐富實踐,深耕國土空間規劃行業多場景,以“產、 教育、研究、應用“,實現開放生態技術孵化和創新服務,得到了國土空間規劃委專家的一致好評。
國土空間規劃專委會參觀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體驗中心。
學術年會期間,國家科技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體驗中心作為調研路線之一,接待了眾多參會人員。
在國家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承擔著國土空間保護與利用、實現資源共享公平可持續發展等重要使命。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委員會年會自2024年成立以來,作為國土空間規劃與研究領域的年度學術盛宴,共舉辦5屆,不斷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的進步與發展。
本次會議針對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建設,針對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創新和體系建設,就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沿方法、技術、管理、政策實踐等關鍵問題,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的學術交流。 將有力推動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概念、正規化、技術和方法的創新探索。
注:部分內容來源於中國自然資源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