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杭州,業主為社群進行眾籌公升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比如之前發生的“業主眾籌修地鐵”、“業主眾籌公升級外立面”等事件,就引起了軒然。
店主不願意在小區開地鐵,於是發起了籌款活動,讓地鐵到家門口; 其他業主自掏腰包公升級小區外牆,用鋁板取代原來的真石漆。
每個業主花費數萬元,實現配套設施和房屋質量的大公升級,這筆交易顯得太划算了。
然而,看似有利可圖的業務卻很少成功。
還記得,當初計畫眾籌2000多萬元公升級外立面的皇道,當時轟動一時,但後續推廣難度大,實在很難動員各方動手。
即便如此,杭州最近還是有訊息稱,許多社群業主計畫公升級他們的外牆。 像江明月郎花園、嶽朱雲軒、江藍倒影府、朝展雲起等,都加入了業主眾籌團隊。
相較於已經交付多年的小區改造公升級,這些新專案仍在建設中,理論上公升級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之所以有這麼多小區跟進公升級,原因之一就是大家目前對住房的看法存在著“蔑視鏈”,大體上都是石材乾掛-鋁板-真石漆-塗磚。
根據立面的不同,成本差異很大。 花幾千萬塊錢買豪宅的業主覺得自己的房子應該配備石材或鋁板外牆,這是小區檔次的“第一眼”,也是房價最直觀的體現。
更深層次的驅動力是未來提振二手房的公升值,也就是所謂的“鋁板換個變,價格就漲幾百萬”。 以御道和留香園為例,兩者地段相近,但二手房市場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但話又說回來,外牆真的是影響房價的唯一因素嗎?
顯然不是。 影響房價的因素直接關係到地段、房屋質量、開發商的品牌和小區的房產,而外立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外表就是正義,在房地產領域,它可能並不完全適用。
很多後來的公升級改造都無法推進,主要是因為困難重重。
首先,轉型資金能否到位,資金缺口由誰來填補。 乙個社群不到100戶或者超過1000戶,要找到每個業主,並說服業主投贊成票,已經是乙個巨大的工程了,即使前期有業主同意公升級,但當涉及到交錢環節時,難免會有大量的業主叛逃。
其次,是能否找到乙個合格的施工方。 不僅需要找乙個合格的施工方,可能還需要原開發商出面協調。 更重要的是,裝修完成後,未來質量問題由誰來修復,如果建築還在保修期內,開發商和裝修方是否會互相玩球。
再次,如何規範轉型資金。 說到錢,就相當敏感,更何況是比較大的裝修資金。 最終,專案成本超出計畫,如何彌補資金缺口,誰來照顧,都是需要考慮的事情。
經驗表明,如果一百個人買單,九十九個人就會有意見,最後很難讓每個人都滿意。
如果這種改造像多公尺諾骨牌一樣蔓延開來,今天換門面,明天換門,後天換大堂,這件事情可以無窮無盡,大家乾脆回到粗獷的時代,或者自己搬磚蓋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