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圈裡,有一種商業模式叫“賣焦慮”,而“焦慮”之所以能被“販賣”,根本原因就是當今社會的一些人有一種自卑感。 自古以來,傳統文化中就有一句關於心態和外在表現的很好聽的詞——既不卑微也不傲慢,但在日常交流中,我們很容易遇到不謙虛、不傲慢的場景——如果不能正確匹配這個場景中的表現,就有可能人際交往不成功。
就我而言,除了家人和朋友之外,我不喜歡處於無意義和低效的境地,更準確地說,對於商務談判,如果我沒有平等溝通的心態,我根本不會出現在相關場合。 所以,既然我在這裡,就意味著我不要低估坐在對面的談判對手,同時也希望對面的人有和我一樣的心理,不要低估我,不要低估我的智商。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或者有和我一樣的經歷:你遇到的交易對手往往傲慢自大,......誇張等等,當這些吹噓偏離了今天談話的主題時,我會認為他是在以過度自信的方式表現出他的自卑感。
例如,有些人在開始談話之前會談論他們認識哪些領導者以及他們認識哪些大公司的高管另一方面,其他人則強調他們的家庭背景,並強調他們有乙個親戚在哪個單位工作。 說實話,我不知道他說了什麼和我想知道的商務合作內容有關,但是,從心底裡,我覺得對方是沒有信心的,否則,他不會用其他與這次合作無關的人來“證明”自己,因為我今天談判的物件就是他, 只要是他自己,他就可以和我平等交流、合作。
所謂心理學,其實並不是乙個屬於個體的概念,心理現象是要出現在群體中,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弄清楚誰是正常的,誰是不正常的;誰有正能量,誰沒有正能量——從邏輯上講,只有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你才會表達真實的心理狀態,暴露真實的自己——分析這些,不僅僅是提醒自己要和什麼樣的人一起工作,更是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有點類似於上面的情況,當我和人們談論一些非常具體、非常微觀的合作時,我覺得對方會談國際形勢,討論國際政治和......在每乙個轉折點那時候會覺得對方也是自卑情結,我們本來在討論一對孩子能不能再便宜20塊錢玩核桃,這和美蘇冷戰有關係嗎?這些國家的前任領導人是一對核桃嗎?
反之,當對方用過於自信的“高大上”來交流時,我會覺得對方也低估了我的邏輯思維能力,怎麼看不出他的行為方式是一種“缺乏自信”呢?在我看來,在進行商務談判時,真正的尊重必須表現出對標的相關領域的效率追求,讓對方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確自己的訴求和目標,才是正確的溝通方式。
我也給自己寫了這段文字,希望自己不要成為乙個讓別人看起來不舒服的談判者,我希望自己在自己的環境中會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