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來晚了,但主動並沒有遲到。
對於濟南人來說,朋友圈裡有兩個關於下雪的訊息:壞訊息是濟南人期待了乙個週末的大雪推遲到了周一;好訊息是,濟南已經出台了應對大雪、實施錯峰通勤的提案。
提案明確提到,各級各部門將貫徹落實《關於印發濟南市應對極端天氣停課安排和失工待遇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12月11日,除保障全市正常運轉和便捷服務崗位外,其他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人員將實行錯峰上下班。
誠然,如何上下班、如何出行,本質上是每個單位、每個個體的自主選擇,但面對極端天氣的不確定性,這不僅僅是乙個家庭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千家萬戶幸福幸福的公共事務。 這時,既要參與即時決策速度的巨集觀調控,又要參與綜合溫度的巨集觀調控。
要知道,飛舞的雪景不是疲憊的農民工空靈詩意的最愛,而是一顆焦急的心。 誠然,雖然避免傷害是人類的本能,但面對“KPI”,有些工人只能選擇在暴風雪中逆行。 因此,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要想緩解公眾的焦慮和顧忌,不能只靠簡單的呼籲和吶喊,還要有細緻入微的同理心和洞察力。
例如,濟南的提案中明確提到,因天氣原因無法按時到達的人,將不計入每日出勤。 這種“官方背書”無疑解除了民眾的後顧之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公共政策的內在運作——幫助民眾消除在旅途中獨自抗擊極端天氣的無力感。
從某種程度上說,非高峰出行是正常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暫停鍵,這種秩序的破壞或多或少會影響城市原有的節奏。 因此,第一部門的每一項舉措都是一種思想的普及和信仰的傳遞——生命的至高無上永遠是不確定性因素之上的最大確定性。
《左傳》中有一句話:“平時要備危,思而想,要備不了。 縱觀人類抗擊極端天氣的歷史,其本質就是用高概率思維來應對低概率事件。 暴雪可能遲到了,但憂民憂慮、想民思所想的大局意識,不僅不能遲到,而且要先到。
在天空下,天氣是最美好的感覺。 只有用城市的人文溫度化解極端氣候的嚴寒,才能恢復冰雪融化後的煙火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