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查理·卡伍德。 攝影:Patrick Shead-Simmonds。
來自英國倫敦的年輕人查理·卡伍德(Charlie Carwood)右手撫摸著琵琶的琴弦,左手熟練地混合著音符,再次演奏了中國音樂《彝舞......》。
卡伍德的旅程始於11歲的古典結他訓練,17歲時,他開始學習琵琶習,師從古代琵琶教練、倫敦亞非學院著名藝術家程宇博士,是程宇第一位學習琵琶的英國學生。 從此,他的**路越走越寬,成為了演奏琵琶和中國民族樂的英國**職業演奏家。
對卡伍德來說,接觸不同的文化不僅豐富了他的藝術素質,也拓寬了他的視野。 今年,他將與青年打擊樂獨奏家王蓓蓓在上海演出,希望未來能與中國藝術家進行更多合作,進一步探索中國傳統的豐富內涵。
他精通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
查理·卡伍德(Charlie Carwood)彈奏琵琶。 攝影:Ashley Jones。
查理·卡伍德(Charlie Carwood)會演奏20多種樂器,其中包括5種中國民族樂器。 他最常演奏琵琶,琵琶是中國的“彈撥樂器之王”。 除此之外,他還擅長扮演阮、柳琴和古箏。
十幾歲時,卡伍德第一次接觸到中國民族音樂,並立即被旋律的深度所震撼。 隨後,他繼續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習東亞。 他最早最喜歡的中國民族音樂作品之一是《彝舞曲》,這首歌被收錄在他的第一首琵琶**中。 在他看來,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醒目,很有感染力。 自從17歲學習彈奏琵琶習以來,卡伍德以各種方式演奏了這首曲子。
Kawood分享說,當他第一次開始學習習琵琶時,他覺得結他技巧可以轉移到琵琶上。 然而,在許多方面,例如技巧和指法,它們並不相同。 琵琶的音域範圍很廣,演奏技巧也多種多樣,其中一些非常獨特和富有表現力。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最吸引我的是旋律的書法。 卡伍德認為,中國和西方藝術家對待音符的方式不同,當中國藝術家演奏一首中國樂曲時,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發音。 例如,在琵琶上,使用混音或顫音,並根據樂器的功能新增不同的紋理和不同的表達方式,卡伍德說,可以為旋律帶來很多情感深度,而不僅僅是一系列音符。
* 連線人。
卡伍德希望結合不同地方和文化的傳統,並通過他的表達方式創造自己的表達方式。 可以傳達給任何觀眾,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 他說,事物是無窮無盡的,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型別可供選擇,正是這些將人們聯絡在一起。 “當人們相互交流時,**成為人們的共同語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變得更加緊密。 ”
卡伍德對中國民間音樂的熱愛體現在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神聖的總結》中,這張專輯是習在倫敦亞和非洲研究學院學習東亞時寫的。 在這張照片中,他將自己對中國傳統和古典主義的熱愛與西方室內樂的靈感相結合。 受中國傳統影響最大的作品**名為《大地龍》,分為“金花”、“看不見的風景”和“新生命的起源”三個部分。
卡伍德對《神聖文摘》中的所有**感到非常自豪,並與許多中國**家庭合作過。 比如在《地龍》中,除了自己演奏琵琶部分外,還有長笛演奏家李光泰和二胡演奏家王霄的參與。 卡伍德給了他們基本的樂譜,讓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詮釋音符,並在旋律中加入自己的表達。
《地龍》之後的《三十二道》也是他最喜歡的作品。 這首歌融入了很多中國元素,他在琵琶上演奏了主題曲,但這首曲子的結構深受印尼甘美蘭**的影響。 卡伍德說,這張專輯普遍受到好評,聽眾欣賞才華、製作和才華的不同影響。
與中國藝術家深度合作。
Kawood與Beibei Wang合作演出。 資訊**。
卡伍德與年輕打擊樂手王蓓蓓合作多年,他們的合作作品之一《詹》是以傳統琵琶曲《四面埋伏》為藍本,賦予其半戲劇化的結構,表演也非常半即興,每場演出的處理方式略有不同。 今年,卡伍德受王蓓蓓邀請,參演了她的新作《五行》,該劇已在倫敦埃利斯的聖路加劇院首演,卡伍德期待今年11月在上海演出。
作為一名年輕的西方藝術家,卡伍德發現嘗試讓自己沉浸在其他文化中很重要,因為無論你的背景如何,你總是會受到你熟悉的風格的限制。 “學習習不同的文化對於我們走出舊世界、擴大詞彙量和引入新概念非常重要。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相似之處,也可以找到完全不同的概念;這使我們的思維更加立體化,這在當今的文化中非常重要。 探索不同型別的習,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還可以了解歷史文化脈絡,促進東西方更多的文化交流。 (完)。
作者:於瑩、丁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