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上看,社會利益的矛盾是各國現代化程序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形式,也是必須共同解決的社會問題。 如何化解社會利益矛盾,國外一些執政黨和**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大多認同“包容性增長”模式。 “包容性增長”是乙個外來術語,由亞洲開發銀行於2024年8月首次提出。 亞行認為,“包容性增長”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科學和諧增長,是自然與人融合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包容性增長”,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以消除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壁壘。 借鑑國外一些成功的做法,可以為我們有效預防和化解內部利益矛盾提供經驗和有益的啟示。
1.國外社會利益矛盾理論研究。
1.國外社會利益矛盾理論形成的現實和理論基礎。
國外對社會利益矛盾的研究主要融入社會衝突與維護社會秩序的研究成果中。 什麼是社會衝突?美國社會學家L.科斯a.科瑟解釋說,社會衝突是社會中各群體之間為分配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資源利益而進行的鬥爭,包括稀缺地位、權利和資源、價值觀、信仰等,可分為與價值觀和信仰直接相關的利益衝突和不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利益衝突。 西方社會衝突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末正式形成,在西歐和美國非常流行,在歐美社會學界引起巨大反響。 早在19世紀末,他們就開始對社會中存在的社會利益矛盾和衝突進行深入思考和廣泛研究,逐漸形成了結構功能主義與傳統衝突理論。 兩派社會學都認為,未來更美好的社會應該處於平等、和諧、有序的狀態,但對於這種狀態是“正常”還是“不正常”,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看法。 結構功能主義從靜態的角度分析社會,認為社會是相互聯絡的規範、價值觀和公共道德的集合體。 在這種總體上,社會結構的各個部分在規範、價值觀和公共道德的共同作用下處於有序的靜態平衡狀態。 傳統的衝突理論主要強調社會不和諧的一面,認為社會是乙個動態系統,處於絕對不平衡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移動和變化,社會不和諧和衝突是社會變遷的根源。
2 西方現代衝突理論的要點。
1)不涉及基本價值觀、信仰等的社會衝突具有建設性功能。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預設為,社會是吸引與排斥、和諧與衝突、愛與恨的統一體,不存在完全和諧穩定的社會。 另一方面,社會衝突反映了許多利益以及社會行動者的本能,能夠促進和整合社會有機體的和諧與統一。 美國社會學家科斯同意齊美爾的觀點,但他重新定義了社會衝突的內涵,以社會衝突是否包含價值和信仰的因素為邊界,認為社會衝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對稀缺地位、權力和資源分配的爭奪,另一種是對包含價值和信仰的稀缺資源的爭奪。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對社會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著名的“安全閥理論”,該理論肯定了社會衝突的建設性功能。 科塞還積極肯定了“安全閥理論”對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
2)現實的和不現實的衝突都是由利益衝突引起的。受齊美爾衝突理論的啟發,科斯進一步發展了衝突理論,根據社會衝突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有的社會衝突表現為現實衝突,有表現為不現實的衝突,提出不現實衝突的根源是對現實利益的損害和利益不滿足帶來的怨恨。
3)社會在內部和外部衝突的迴圈中保持動態平衡。科斯認為,社會中也存在內部和外部衝突。 內部衝突主要是群體內部發生的利益衝突,外部衝突主要是指群體之間發生的衝突。 一般來說,當社會利益發生衝突時,社會群體內部的權力和利益會不斷調整,整個社會會趨向於相對穩定和諧的狀態。 然而,這種狀態往往是短暫的,因為權利的重新調整和分配也是準群體之間流動制度化的過程,衝突危機潛伏在和諧之中。
二是國外利用“包容性增長”化解社會利益矛盾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化解社會利益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 從國外理論研究的情況看,隨著西方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序的推進,一些國家社會利益的矛盾和衝突不時激化和緩和,但大多是社會各群體爭奪各種資源的結果,是經濟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這一時期國家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從世界各國發展的實踐經驗看,社會利益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往往正處於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移的過程中,陷入經濟增長下滑或長期停滯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歷史階段並未順利實現, 也就是說,在成長過程中,它正處於包容性不足的階段。如何化解利益衝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每個國家都面臨的挑戰。 根據世界銀行顯示的資料,現階段全球只有十幾個經濟體成功化解了社會利益矛盾,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有歐洲、美國、日本、新加坡和南韓。 從這些發達經濟體的成功經驗來看,它們大多採取了“包容性增長”的方式化解國內矛盾。
1、根據國情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率先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從發展歷程看,這些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經歷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為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而遇到的歷史階段,即經濟快速增長之後的滯脹和高度矛盾時期。 例如,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內工業產值國。 但與此同時,美國也產生了一大批工業和金融巨頭——如洛克菲勒、卡內基、摩根、福特等,壟斷了大量的經濟資源,造成了美國社會結構的嚴重分化,百萬富翁家庭佔美國家庭總數的比例不到1%。 控制著社會財富的10%以上,美國當時正處於類似於“中等收入陷阱”的歷史階段。面對當時需要解決的少數人壟斷經濟權力的問題,美國宣布實行自由企業制度和自由放任政策,開始擺脫歐洲大陸的桎梏,給全世界人民創業的機會。 為了鼓勵創業,美國為創業者設定了非常低的門檻,他們可以通過非常簡單的程式來創業,對企業的運作沒有太多的規則。 同時,為了保證自由企業制度的順利實施,也會對企業的運作進行監督,及時查明法律是否存在漏洞,以便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彌補,其目的就是讓大批移民在短時間內成為美國人通過建立業務並在當地定居的時間。同樣,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西歐國家也調整了經濟政策,防止集中或壟斷,抑制不平等競爭,為市場的平穩執行創造了有利條件和環境。 正因為如此,20世紀西歐國家普遍經歷了“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也出現了暫時的社會穩定與和諧。
在東亞,日本是第乙個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 早在2024年,日本的GDP總量就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其人均GDP僅排在世界第20位。 為了成功規避“中等收入陷阱”,日本適時進行了體制改革和創新。 日本開始大力打壓財閥集團,凍結了許多大財閥的財產,並陸續解散了一些財閥家族,並頒布了相應的制度來防止這些財閥死灰復燃。 南韓也是乙個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對較大的經濟體。 與日本的一些做法類似,南韓當時對國內財閥集團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將產業政策的方向從過去轉向引導和激勵,從而提高企業的自由競爭能力。
2.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日本、南韓等國家之所以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另乙個決定性因素是,當時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與新一輪技術革命相適應,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公升級。 為此,南韓適時提出“科技建國”和“設計南韓”戰略,加大財政投入,特別是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傳統產業的公升級改造和自主設計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變。 為了較快地實現轉型公升級,日本在“技術”和“文化”上下功夫。 為了趕超歐美國家,日本十分重視“產政教”的結合,引進歐美工業技術,不斷消化、吸收、轉化、改進,盡快為己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究,制定了“科技創國”戰略,加快培養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使日本科技進步真正從“模仿時代”進入“創新階段”。
3.注重社會包容,構建系統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總結了近代人類走向社會和諧的途徑,並用專門的篇幅分析了不同國家走向社會和諧的不同方式,如北美模式和西歐模式等。 然而,無論採用何種模式或方法,從具體分析來看,這些已經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國家,基本都具有社會包容的共同價值觀。 以當時的美國為例,面對大量的社會問題,及時進行社會改革,調整利益格局,加強社會參與,改善社會結構,使美國實現了從原始資本主義向福利資本主義的社會轉變。 西歐各國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減少勞資矛盾引起的社會動盪和動盪,吸取了二戰前的教訓教訓,在巨集觀經濟政策和解決矛盾的微觀機制上,努力將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和對立降到最低。 在日本,2024年,池田內閣啟動了“國民收入倍增計畫”,適時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和中小企業生存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地區間、城鄉間均衡發展。
3.中國利用“包容性增長”解決國外社會利益矛盾的成功經驗啟示。
從國際角度看,任何乙個國家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一系列社會利益矛盾,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從國外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做法來看,採取積極、科學的應對措施,可以化解風險,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消極改革,盲目應對,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 乙個國家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並無絕對的必然性,但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早在2024年,我們根據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前瞻性地指出了中國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要麼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要麼成功實現工業現代化,要麼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麼是經濟發展下滑,要麼是社會兩極分化、就業困難、生態惡化,各種矛盾交織疊加。為防止和避免後一種可能,我們及時提出以人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使我國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1.系統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世界上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高收入經濟體無一例外都順利實現了發展方式的及時轉變,而以巴西為代表的拉美國家和以菲律賓為代表的東南亞經濟體則因沒有及時完成發展方式轉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發展轉型的關鍵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當前,我國正在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也在大力推進“十四五”規劃綱要,從更加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現代工業體系發展等方面系統推進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轉變。 夯實和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加快數字發展,建設數字中國。
2.大力推動地方創新經濟發展。
美國、英國和德國等高收入經濟體在自己的大部分行業進行了創新,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其他歐洲國家也引發了追趕和模仿的競賽。 只有創新才能帶來經濟轉型和產業公升級,才能實現“低價值”向“高價值”的轉移。 如果中國在多個領域推動產業創新,也將帶動整個經濟運輸向前發展。 但目前,我國地方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年度貢獻率不高,亟需大規模的地方創新助力產業公升級和經濟轉型。 要學習日本、南韓等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加大科研投入,加強人才和核心技術培養,大幅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我們也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學習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探索自己本土的創新發展道路。
3.積極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
一些國家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後,對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特別是美國、英國等國建立民生保障體系的時機和做法,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面對1929-2024年的大蕭條,美國於2024年頒布了《社會保障法》,開始建立系統的生活保障體系。 英國自2024年以來建立了系統的生計保障體系。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在人均收入和公共財政資源方面早已超過2024年的美國和2024年的英國。 因此,在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方面,我們不僅要借鑑這些國家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做法,而且要從整體上比它們做得更好。 當前,我國在繼續保持經濟良好發展的同時,需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兼顧發展效率和分配公平,繼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4、科學界定**與市場、**與社會的權力界限。
所有尚未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共同點是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和市場關係失調。 合理明確地界定市場與社會的界限,實現從吸收型體系向包容性體系的深層次制度轉型,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轉變,是所有發達經濟體的共同做法。 當然,這將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 當前,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這些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但要真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科學界定中國與社會的治理邊界,還需要系統的理論思考和可行的實施策略。 (作者:河南省委黨校科學與社會事務系教授顧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