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記載“大統”字的《春秋公羊傳》,到現存最早的紙幣,再到19世紀寫成的托特蒙古文《西遊記》;從藏文、蒙古文、朝鮮文等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到雲南蒙華馬幫牌匾、褐鱗、侗木雕茶具,再到“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物......今年8月,由國家民委主辦的“文物古籍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 展覽以1500多件文物和古籍,向觀眾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長卷。
展覽分為大統一、大融合、大團結三個單元,從歷史、文化、經濟等多個維度,展現了中華文明源源不斷的歷史基因、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密碼、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深刻思想和豐富實踐。 展覽緊緊圍繞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徵,深入挖掘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事實,力求生動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促進各民族交流融合,攜手共築中國夢,祝願祖國繁榮富強。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56個民族的團結和共同進步。 ”
在展會現場,不少參觀者留下了這樣的感慨,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是一家人,攜手共築中國夢”的理解和認同。
據了解,展會自啟動以來,共接待了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港澳台地區共接待1260人次、102571參觀者。來自中國大學等46所高校和北京市21所中小學的師生參加了參觀。 **民族大學邀請孟滿教授、顏青教授在展會現場為全體學生播報《第一學期第一課》,青年學員們反應熱烈。 共青團在展會現場錄製了以“石榴籽家族”為主題的團隊課,為全國各族青少年呈現了一場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彩直播課,各大平台實時教育近千萬。 **國家幹部學院也將展覽作為培訓班的“必修課”,已安排45班次、3591名學生在系統內外參觀現場。
*:政協報(2024年12月14日第08期)。
記者:習 東琪 攝影:齊波 版面編輯:傅鵬新**編輯:洪林 審稿: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