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之所以主動挑起內戰,是因為在當時的國民黨眼中,它有取勝的信心,畢竟當時抗日主力是國民黨,而國民黨在裝備和兵力上更佔優勢。 所以,在國民黨眼裡,消滅解放軍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蔣介石會無視《雙十協議》的存在,肆無忌憚地發動內戰,但他沒想到,順利的開局只是表面現象,隨後的局面會被共產黨徹底扭轉, 而蔣介石也因為戰敗而不得不逃往台灣。
當然,國民黨在內戰初期確實有不少優勢,畢竟最初的解放區是被迫面對戰爭的,一時間,除了陝甘甬邊境地區的西線沒有受到攻擊外,其他七個軍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擊。 而且,內戰爆發後,各軍區都不同程度地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就像劉鄧的山西、河北、山東、河南軍區一樣,雖然在小規模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缺錢缺糧、缺物的缺點在這個時候無疑暴露無遺。 山東軍區,從早期的無敵到後來的無敵圈,同乙個東北軍區也是一樣,甚至被杜玉明直接趕過了松花江,一時間整個解放區陷入了比較低迷的狀態。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戰爭的勝利,但總體形勢不利於解放。 特別是蘇羽在蘇中戰爭中取得七場勝利後,仍然失去了梁淮地區,而聶榮枝則與**聯手,輸給了傅作義,失去了首都張家口。
需要注意的是,蘇羽和***此時都失去了重點的京城,但之後受到的批評卻完全不同,**顯然受到的批評更多。 嚴格來說,內戰初期,解放軍損失了三個關鍵首都,另乙個都丟失了,三位將領之所以面臨不同程度的批評,與當時形勢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所在的中原軍區,當時的延安的戰略方針是南防北發展。 幅員遼闊的中原軍區,南北兩方都有障礙,所以在需要打仗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是要放棄的目標,以便於後續作戰,更何況國民黨離宣化極為近,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有所作為, 而且最終還是會如期而至,自然也就太過責備了 而蘇羽地處華中,中原突圍爆發後,華中自然也幸不免,就算有戰神蘇羽,也用不了有限的兵力, 但他欣賞國民黨的一大批精銳王牌部隊。
更何況,此時的山東野戰軍本來可以和蘇羽形成競爭關係,但因為**落入了失敗的圈子,無法給蘇羽提供任何援助,最終導致蘇羽損失了兩個淮。 所以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淮陰的損失是由於兩軍配合不當造成的,關鍵是沒有更好的處理辦法,所以淮陰的最終損失早已做好了準備,自然不會過多批評蘇羽, 但張家口的損失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缺乏攻擊力,所以聶禾兩個老大都無法對付同城之戰,在大同之戰中,他們也無法反擊,然後遇到了傅作義的全力進攻,兩隊扣上了,雖然聶帥已經下令全力反擊,但是兩隊在配合上也存在問題, 導致濟寧不被攻占,失去了首都張家口。當然,解放軍在戰爭中被擊敗是正常的,但張家口的失利在解放軍中有三個不足。
第一是太輕敵了,第二是不熟悉,最後是聶帥對戰場的誤判,當然聶帥會受到嚴厲的批評,而且還有乙個主要原因,那就是這次張家口的失利,讓傅作義找了個機會狠狠地嘲笑解放軍, 甚至在報上公開羞辱聶鶴的兩個老闆。所以,聶帥因為這件事被詬病,也讓聶帥對這場戰鬥感到憤怒,想要一起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