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陽大壩,“搬遷”成為“適宜之地”。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1-31

“以前,在老家出山不方便,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給孩子上學,但搬到安置社群的新家後,我們很快就適應並融入了城市化生活,就近就業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12月22日,在文縣碧口鎮棗陽壩集中安置小區,說到今天的生活,被拆遷戶楊銳的話被開啟了。

民生與人心相連,民生是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基礎。 文縣棗陽壩集中安置社群是以解決受災貧困戶和搬遷戶住房安全為目的的綜合性搬遷安置社群,目前共有碧口、玉磊、中廟、凡壩4個鄉鎮170戶搬遷人口582人。

棗陽大壩集中安置社群的一角。 攝影:冉創昌。

為使搬遷人員遷出後穩定、融合、發展,我們積極探索,不斷加強基礎保障,增強發展動能,優化居住環境,全力做好搬遷安置社群“後半篇”。 碧口鎮黨委書記肖輝介紹,通過產業發展、就業擴大、短板的短板、優良的服務,讓搬遷群眾安心、安心、舒適地生活。

碧口鎮結合實際,推進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根工程”,以黨建引領搬遷安置,在文縣碧口鎮成立棗陽壩集中安置區黨支部,由安置區所在村黨支部副書記擔任支部書記,被安置的黨員擔任黨支部。分部成員,找準一線問題的癥結所在,構建強大的組織體系,優化治理措施,不斷為百姓編織密集的服務網路。

我們主要向大家宣傳政策,如果有人遇到什麼困難,他們就會去幫忙,能幫忙的就盡力幫忙,能幫忙的就盡力幫忙,幫不上忙的就向相關部門匯報,盡量做到萬事無損,每家每戶都得到幫助。 棗陽壩集中安置區黨支部書記楊凱說。

便利的服務大廳。 攝影:冉創昌。

以改善搬遷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為重點,碧口鎮首先做好了基本保障工作。 記者看到,黨群會議室、便民服務大廳、醫療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規範化。

房子寬敞明亮,小區設施齊全,老人們在小徑上散步和聊天,孩子們在院子裡歡聲笑語......走進安置社群,我看到了一幅閒暇、舒適、平安、滿足的美麗圖景。

社群文化宣傳牆。 攝影:冉創昌。

告別大山只是第一步,我們也在教育、就業、社群服務等方面不斷努力,讓這些搬遷人口逐步融入小鎮的新生活。 肖輝介紹,文縣中新和實業有限公司(幫助車間)的本地引進,實現了“社群”搬遷人員的就業。

據了解,車間面積300平方公尺,配套縫紉機20臺,每天雇用20至45人,加工袋包200噸,平均日工資100元以上。 此外,在靠近搬遷安置區的祥郎村、竇家壩村建設了木耳種植基地,實現搬遷群眾“近在咫尺,穩步增加收入”。

幫助研討會。 完善的社群治理和完善的社群服務,也讓居民感到更滿意、更快樂、更有安全感。

今年7月初,安置區民政直言委員會委員接到安置區三期搬遷委員王希德的匯報,走廊裡沒有燈光,群眾晚上上下樓梯十分不便。 民政直言委員會接到情況後,迅速處理此事,並迅速完成了樓梯間燈光、儀表、佈線的布置。

棗陽壩集中安置區“1234”工作方式清單。

住在這棟樓裡的農民都是從其他村里搬來的,社群的幹部從不推卸任何問題,也不求助。 每一次問題都反映出來,都能及時解決,心裡暖暖的!王希德激動地說:“比起山里的老家,這裡的生活更美味!”

不僅如此,為了讓搬遷群眾生活舒適、生活方便,碧口鎮採取多項措施,加強安置社群管理,美化綠化照明環境,協調垃圾清運車定時定點收集垃圾,建設公廁,修建排水溝,增加健身器材和娛樂設施, 並增加......生活和娛樂服務

碧口鎮社會工作站社工在棗楊壩安置社群開展社會工作服務。

從搬貧到搬新家,從山里生活到小鎮生活,從地地道的農民到新型居民,從挖土到打工創業,從家鄉到安居樂業,隨著實際問題的解決,棗陽壩安置社群搬遷人口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優越, 生活環境也越來越“舒適”。

告別群山,“搬”出新生活。 肖輝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著力擴大就業崗位,提高服務質量,增加群眾收入,切實增強搬遷人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棗陽大壩集中安置社群的一角。 攝影:冉創昌。

文 編 記者 楊立軍)。

編輯:趙凌峰。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