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談科普
我國有14億人口,雖然領土不小,但由於山區大,不適合居住,人口仍然非常稠密。
所以有些人腦袋很大,假設有一天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突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大陸變成了海洋,海洋變成了陸地,那麼地球上的土地就會突然從不到30%變成70%以上。
那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帶花園的別墅的寬敞生活。 這個想法很棒,但是當假設成為現實時會發生什麼?讓我們一一“假設”它們。
讓我們從地球的面積開始共5張1億平方公里,這確實很多,但這是因為海洋面積高達361億平方公里,使剩下的149億平方公里的大陸很小。
假設海陸突然互換,就要保證海洋中的水可以互換位置。 有些人認為水很麻煩,讓它消失是可以的。 請注意,如果海洋中的水消失了,而不是交換位置,那麼人類就不應該考慮交換,而只是等待沒有這些水的死亡。
這樣,例如,青藏高原海拔5000多公尺,變成海洋後,變成了乙個深度5000公尺的巨型火山口。
同理,如果你想把海變成陸地它的深度必須提高到陸地。 屆時,深達10000多公尺的馬里亞納海溝將成為新世界最高的山峰。
再目前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957公尺,因此,如果交換位置,陸地將按照原來的高度沉入低地,海洋將在平均深度的基礎上上公升為新大陸。 屆時,亞洲將成為亞洲洋,太平洋將成為太平大陸。
你可能看起來很興奮,畢竟,乙個全新的大陸即將出現。 但是當你看到新大陸的樣子時,你會覺得奇怪,怎麼能說無盡的土地都是平坦的,還有山就像原來的大陸一樣?
也許很多人認為海底是平的但實際上,海底的地形與大陸的地形完全相同。 有山脈,山谷,當然還有一望無際的平原。
以太平洋為例,海底有山脊和山脊,那些暴露在水面上的島嶼,其實是隱藏在水下的高山。
因此,當太平洋成為太平洲時,隨著原始海底地層的抬高,平坦地區變成了平原,有些地方仍然是山地和山谷。
當然,地形結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海陸互換後,水的面積和水流都發生了變化改變整個地球的第一件事是氣候。
讓我們從地球現在的樣子開始海洋中的水被太陽蒸發,逐漸形成洋流和氣候變化。 海洋和大氣是相互作用的,大氣運動形成環流狀態,構成了全球氣候變化。 下雨、晴天、颱風都與海洋有關。
如果大陸和海洋互換位置,海洋將繼續變化和行動,但大氣氣候也會因水域和陸地結構的新變化而發生變化。
最直接的變化是當太平洋變成太平洲時,腹地不會變得生機勃勃,而是會逐漸成為陽光下的沙漠。
因為陸地面積太大,潮濕的暖氣流無法深入大陸腹地,這意味著後者不會下雨。
其實就像今天的大陸一樣,就像歐亞大陸一樣,越往內陸走,大陸性氣候就越強烈,降雨稀少,沙漠也分布在這些地區。
除了大面積的陸地外,暖濕氣流無法進入的地區會變成沙漠,而那些被高山阻擋的地區將無法被暖濕氣流越過,因此這些地區也會成為大陸性氣候,逐漸形成沙漠。
也就是說,在陸上和海上交換陣地之後,雖然陸地面積看似有所增加,但面積卻如此之大,以至於很多地方都變成了荒漠,去掉山巒和山谷後,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其實是有限的。
除了氣流和氣候的變化外,陸地和海洋位置的交換是否會引起地球磁場的變化,目前還不得而知。 地球北極和南極的位置是否會發生變化和移動也不得而知。
因此,很有可能在海陸位置互換時,似乎只有地形結構發生了變化,但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會因為突然的變化而變得混亂。
原來的季節變化肯定沒有了,夏天可能會下雪,冬天可能會有颱風。 這種氣候混亂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穩定下來?人類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適應新的氣候?這些都是未知數。
而在這個過程中,混亂的氣候是否會導致動植物的滅絕,也是未知數。 也許有些人會在極端氣候下死亡,或者所有人類都會滅絕,極少數人可能會適應新的氣候並生存下來。
這些都發生在地球的漫長歷史中。 在人類存在之前,地球上的動植物,由於地球海陸結構的不斷變化,在無數次迭代中滅絕或公升級。
只不過,地球上的海陸變化,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裡慢慢變化的。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看到的陸地和海洋的形狀和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數十億年的歷史中已經發生了不止一次的變化。
可以肯定的是,恐龍所處的時代與今天地球的面貌完全不同。
在二疊紀時期,當時地球上的土地基本合併在一起,被稱為盤古大陸,這片古老的大陸被海洋包圍。
由於這片陸地面積很大,大陸的腹地是乾旱的,沙漠在這個古老的大陸上相當普遍。 經過1億多年的變遷,盤古大陸逐漸成為兩大洲。
到了恐龍時代,地球上的大陸還被分成兩部分,當時南極和北極附近沒有陸地。 歐洲現在所在的地區仍然淹沒在海底。
時間繼續向前走,來到 1大約45億年後,此時,盤古大陸早期繼續處於**,塊狀數量增加。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些地方變成了海洋,一些地方由於造山運動而逐漸抬公升為高山。
當時間來到6600萬年前時,遠古時期的另一茬動植物因變化而滅絕滅絕,死亡的死亡。 與數千萬年前相比,地球海上航線的結構再次發生了變化。
這個時候,地球的陸地和海洋結構已經基本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這個時期在地質上是新生代。 從時間線來看,人類文明還處於新生代。
新生代在地質上也被細分為不同的時期,其中海洋和陸地的位置仍在變化。 到大約 117萬年前,地球的陸地和海洋結構終於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回頭看看地球陸地和海洋的變化,你會發現大陸和海洋的位置已經變化了1億多年。
但是,儘管變化的速度如此緩慢,但地球上的動植物在不同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在緩慢的變化中已經滅絕。
以及滅絕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陸地和海洋的變化引起的氣候變化。 在新的氣候下,原有的動植物無法適應變化,將滅絕。
正因為如此,假設地球和海洋的當前位置突然顛倒,眼前的氣候變化很可能會很快殺死我們。
所以無論如何,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總是環境的產物。 也就是說,生物體只能不斷地適應這種環境,而不是因為生物體的存在而改變環境。
如果你不能適應,對不起,你只能消滅。 接下來,只要有水、有土地、有氣候,就會有新的生物能夠適應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從人類的角度和時間感來評估和定義地球。 畢竟,與地球的變化相比,人類存在的時間還是相當短暫的,尤其是在文明出現之後。
未來地球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又會有哪些動植物滅絕,新的動植物的出現,我們不算,只有地球的終極老大才有最終決定權。
在這種不斷變化的變化中,水將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表面是貧瘠的,只有地球表面存在大量的液態水。 正是因為水的存在,地質構造的運動,氣候的形成和變化,然後是生命進化的正確機會。
正因為如此,從人類自身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搜尋宇宙,每當我們找到乙個新的星球時,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上面是否有水。 如果有水,則意味著可能存在與地球上相似的生命形式。
那麼問題來了,地球怎麼會有這麼重要的水呢?
目前有兩種理論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的大部分水都來自內部。 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裡面有大量的水。
通過火山噴發等地質運動,地球內部的水不斷湧向地表。 同時,從地殼薄弱的一些地方,裡面的水不斷滲到地表。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從歷史上看,僅火山噴發就佔當今海洋總水量的50%。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外太空。 例如,隕石、彗星和其他恆星的碰撞,如果這些恆星含有水,就會將水送到地球表面。
研究發現,這些與地球相撞的隕石中,有一部分含水量超過10%。 但是,有些人認為這種觀點是不靠譜的,現在地球上有那麼多水,歷史上要遭受多少衝擊才能積聚成海。
所以還有另外乙個外在的觀點,是太陽風將水輸送到地球。 太陽風是每次發生的太陽磁暴它將氫、碳和氧等元素送入地球大氣層。
然後它與大氣中的電子結合成為氧原子、碳原子和氫原子,當這些物質存在時,就會形成水分子。 最終,它以雨的形式來到了地球表面。
這種觀點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就像隕石攜帶一樣,太陽風的爆發次數是有限的,它帶來的水量是相當有限的。
因此,目前的主流觀點是,地球上的大部分水都是地球誕生之初帶來的。
無論水在地球上是如何形成的,它所扮演的角色對生命的形成至關重要。 而數十億年來,正是因為這些水域和陸地位置的變化,地球才變得五彩斑斕。
回到文章開頭的腦洞,讓海陸的位置顛倒過來從表面上看,它是地球結構的變化,本質上是取代了地表的水。 而地球的歷史是一部水位移的歷史,正是因為位移,生命才不斷進化和迭代。
所以現在要讓這些水突然流離失所,只能說地球上的生命有點不耐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