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遠端作業,將無人駕駛車輛“駕駛”到礦井、深井和有毒有害危險複雜環境中作業;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可以“穿越”到千里之外的港口碼頭,成為一名水手,體驗......大風大浪的駕駛場景在武漢理工大學未來學習中心,數字賦能的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學校全力推動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學生創造隨時隨地學習的全新學習場景。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表示,學校主動適應人才培養新要求,把教育數位化作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創新辦學模式、教育方式和保障機制,以數字賦能培養優秀人才取得實效。
“虛擬實境”突破了“教”與“學”的界限。
由於船舶龐大且難以控制,我們很難有機會駕駛一艘真正的船舶,學校首創了“虛實融合”駕駛培訓系統,讓我們在學校體驗到完全符合現實的“數字孿生通道”,了解船舶的進出工作流程, 操作第一艘拖船,與真船互動,在混合現實中完成船舶駕駛培訓。說到駕駛,武漢理工大學導航技術2102班學生任哲林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
在未來學習中心,很多學生正在“訓練”。 學校充分發揮建材與建築工程、交通、汽車等相關行業緊密銜接的特色優勢,打造“無人工廠”、“無人碼頭”、“無人車”等虛擬場景,目前可提供數位化創新創業體驗、光纖感測器網路體驗等7個沉浸式體驗學習場景, 船舶遠端駕駛體驗、智慧型汽車體驗、人機協作體驗、水泥數位化工廠體驗、汽車遠端駕駛體驗。
在湖北省襄陽市某企業的生產車間裡,武漢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研究生張澤涵正忙著智慧型熱處理生產線的除錯和開發。 這是該校專業學位畢業生第三次集中到襄陽開展專業實踐。
學校推進科教結合、產教融合,依託資料中颱和資料座艙,推進與襄陽示範區、海南研究院等18家遠端科研院所的資料融合互聯設定了一系列校企共建的特色專業課程,與相關行業企業共同打造“無邊界”課堂和定製課程,聚焦行業急需解決的工程技術問題,共同培養優秀工程師,推進新技術新應用戰略合作,全面助力人才培養質量提公升。
打造“隨時隨地學習”的新場景。
通過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慕課、微課、虛擬實驗等新型教學形式,打破知識體系邊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在高校、創新創業園區、現代產業學院、遠端科研院所等創新學習場景中開展任務驅動的小組合作學習將成為“新常態”。 在2023屆開學典禮上,楊宗凱希望同學們盡快適應並融入“自學、自管、自服務”的大學生活。
2024年9月,武漢理工大學1400餘名本科新生正式開啟“智慧學堂”全新體驗。 學校全力推動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課堂上,學校推出了資源和資料驅動的科學與工程智慧型平台,匯聚了校內外的高水平課程資源在課堂之外,數字圖書館24小時為讀者提供服務,教育數字體驗與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專案。
在學院,學生可以在預約後自行使用不同的公共空間通過“智慧型學生系統”,學生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日常事務學生在校表現的“多維度成績單”,實現了......的“智慧型評估”。
目前,理工科智慧型課程平台已建成1餘個50,000 個課程空間,420,000 個課程資源,共計近 6 個使用者擁有50,000人,近200萬小時的學習時間,學校正在從“教學導向”向“學習導向”轉變。
“排程駕駛艙”實現精準扁平化管理
在武漢理工大學智慧型運營中心巨大的藍屏上,各種折線圖、柱形圖、餅圖,讓學校各系、各系的教學管理資訊一目了然。
今年9月,學校啟動了“排程駕駛艙”,幫助9200多名新生開啟新學年。 在智慧型運營中心排程駕駛艙顯示屏上,實時更新顯示學生報到、人流、車流、實圖、食堂用餐、迎賓接送等情況和資料。 工作人員根據大螢幕上顯示的資料,實現迎賓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連線排程。
校長、主任、院長的“排程駕駛艙”,使學校近6萬名師生實現了精準、扁平、透明的管理,為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 同時,武漢理工大學還啟動了“校長AI助手”,創新實施“紅綠燈計畫”,利用人工智慧提醒任務,及時推進實施程序,展示既定目標的達成和偏離情況。
到目前為止,已經對 AI 之旅進行了分析課時3萬餘堂,綜合分93分,其中81堂課課氣氛十分活躍。 對於AI類檢查分數排名靠後的20間教室,督導將重點幫助教師提公升課堂質量。 前幾個月,有些課程只有60多分,但經過督導和幫助,這個月的分數都是75分以上。 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羅蓉介紹。
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辛思進表示,學校圍繞“黨建引領、資料驅動、協同共享、優質高效”的總方針,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德育為先、能力為本、知識為基礎、聯動開放、共享、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新生態,著力打造優質教育正規化樣本。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