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開始思考未來,和外媒**內部人士有關。
中國半導體產業初期,科技背景不足,80年代以來,引進了一大批晶圓代工廠,其中就包括台灣富士康公司。 富士康進入中國後,得益於蘋果的訂單和來自大陸的高素質工人,郭台銘成為富比士全球“500強”和全球最富有的“OEM大王”。 郭台銘曾自豪地表示,台積電隨時可以遷往台灣,在大陸設廠,相當於給大陸乙份飯,這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憤怒。 前段時間,富士康公布了在印度擴廠的訊息,國外**說郭泰明此舉是為了“秋後算賬”,是真的嗎?
富士康將在印度建廠,其原因在於蘋果在全球範圍內的產能擴張。
在過去的兩年裡,蘋果一直在努力將產業鏈從大陸延伸到外部,因為它不想依賴特定的市場或公司。 資料顯示,富士康在大陸提供了全球70%的iPhone訂單,為大陸帶來了高達1萬億美元的收入。 同時,蘋果也在謀求國際化發展,想要逐步擺脫對內地廠商的依賴,作為“女王”代工廠,富士康無論身在何處,都必須以滿足蘋果的要求為前提,把利潤放在第一位。
近年來,由於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印度越來越重視印度市場。 不久前,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出席了印度一家商店的開業典禮,並受到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親自接見。 蘋果在印度產銷量的快速增長,加上該國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資源,決定將目光轉向印度。 立訊精密、舜宇光學、大族等十幾家國內“果鏈”企業也已獲批在印度擴大產能,未來將在印度設廠。
富士康目前在印度擁有約17,000名員工,計畫到2024年將其員工人數增加到100,000人,並將其iPhone的年產能從前段時間的600萬台提高到約2000萬部。 與此同時,蘋果在印度的投資也將翻兩番或三倍。 在印度建廠將幫助蘋果降低整體成本,同時也有助於其進軍印度市場。 外**說這是郭台銘“算賬”,但事實是,這只是公司為牟利而採取的手段。 然而,富士康的參與加深了對富士康的依賴,郭台銘並沒有意識到大陸和富士康是互利共贏的,也絕不是他所說的“賞錢大公尺”。
沒有大陸,富士康就無法發展壯大。
富士康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來自蘋果的訂單,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製造。 蘋果是一家要求非常高的公司,但它也讓富士康在工藝和裝置方面成為佼佼者。 憑藉郭台明的財力,再加上他及時貨款的能力,以及富士康的股份,富士康很快就發了大財。 與富士康不同,大陸承包公司缺乏的是像蘋果這樣的客戶。
事實上,富士康在大陸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並帶動了當地經濟。 以鄭州富士康為例,鼎盛時期有固定員工約30萬人,上下游鏈條為其創造了約80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為鄭州支付70億元。 2024年,富士康在中國大陸擁有40多家工廠,雇用約120萬人,創造稅收超過10億元人民幣。
不過,富士康和富士康是雙贏的局面,擁有大量高素質的工人和當地的優惠政策,這讓它在大陸非常有利可圖。 如果不是大陸員工加班加點的製造和技術嫻熟,富士康怎麼可能吞下這麼多蘋果手機? 如此大規模的生產,放眼整個大陸,還能有誰呢?
富士康在內地發展迅速,這期間也有很多“黑料”。 郭台銘本人是乙個工作狂,每天工作11個小時。 富士康以頻繁加班、高強度工作著稱,被譽為“鐵血工廠”。 乙個蘋果可以賺一千多美元,而乙個組裝工只能賺不到 70 美元。
富士康在印度已經連續三年表現不佳。 如果沒有發達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產業鏈和高素質的勞動力,印度的工廠將面臨越來越高的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印度的工廠無法滿足蘋果的需求,富士康不得不支付高薪來保證鄭州一家工廠的供應。 顯然,正如郭台銘所說,富士康還沒有準備好離開。
現階段,富士康搬遷到印度,導致大陸員工失業。 但對於內地整車廠來說,這也是乙個好機會。 與富士康相比,大陸的代工廠之間,無論是在運營上還是在一環上都存在很多差異,富士康的離開正好為他們騰出了足夠的空間。 富士康減產後,鄭州邀請比亞迪入駐比亞迪自己的代工廠。 即使沒有接到蘋果的訂單,比亞迪也接到了華為、小公尺等國內廠商的訂單。 因此,台灣晶元產業的發展,最終將有賴於自身在晶元產業上的突破,以創造更多高層次的就業機會。
前段時間,富士康公布了在印度擴產的訊息,國外**猜測這可能是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對此的報復,但實際上,這只是富士康和蘋果之間的權衡。 富士康是在大陸發展起來的,但要走出大陸就沒那麼容易了。 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是富士康還是蘋果,都要堅定不移地發展自己的晶元產業,牢牢掌握自己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