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培霖。
每個節日,我都會想念我的親戚”。 這就是人性,農場知青在寂寞的生活中如何擺脫鄉愁?在我擔任公司食堂主任期間,我為每個人和我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那是2024年下半年,我被調到第14連擔任師長。 在如何改善食物方面,我確實動了很多腦筋,試圖讓傳統節日像我家鄉一樣熱鬧。 這為艱苦的農場生活增添了溫暖的光芒。
2024年端午節期間,我和廚師們利用下午的空閒時間去公司採摘蘆葦葉,包粽子。 我們挑了幾個筐子拎回公司,洗漱後,請懂得粽子的知青們把它們包在一起。 大家有說有笑,包著的粽子有大有小,各式各樣,有小腳粽子,有三角形粽子,有方形粽子......廚藝課通宵沸騰,當粽子的香氣飄出房間時,知青們歡呼雀躍,熱情高漲。第二天一大早,當全連幹部、知青吃著傳統家鄉風味的香噴噴的粽子時,那種感情無法用言語表達。
那年中秋節,我去觀雲縣宜山鎮買月餅,去楊吉鎮買芋頭。 雖然月餅的質地粗糙,芋頭也不像老家的那麼糯,但在當時已經是很不錯的美味了。 中秋節的早晨,每個知青都吃了一頓香甜的糖芋頭。 晚宴上又添了幾道菜,當大家品嚐月餅,欣賞傍晚的月亮時,一種久違的感覺公升起。 雖然想念異國他鄉的親人,但大家心裡都有一種安慰感。
2024年春節,我留在公司,和其他知青一起度過了難忘的春節。
那時候,正值商品稀缺的時代,城裡什麼都要優惠券,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過年過年的喜慶氣氛。
那年春節,我和公司領導商量後,仿製了市裡春節商品的第一手,一方面公司殺豬殺雞鴨,另一方面到縣城、集鎮採購豆油、糖、粉絲、魚等副食品。 然後,在食堂加工後,一共列出了19種食物,按照留下的80人,每人乙份。 提供的食物有大豆油、糖、豬肉、家禽、雞蛋、魚、油籽、粉絲等。 食堂只吃**,菜都是自己在灶台上煮的。 留守知青可以自己組合,也可以按班級安排或按宿舍組合,也可以男女配對,四人一組,五人一組,過著“小家庭”生活。 有的團體早早起床去附近的市場買一些副食,豐富生活。 在準備除夕大餐時,每個組合都像乙個“家庭”,洗、切、炒。 每個小組還將邀請彼此一起吃飯。 大家坐在一起,白酒、公尺酒、公尺酒一桌俱全,酒杯也五花八門,琺琅杯、酒杯加上飯盆碗,碰杯聲、勸酒聲、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我受到許多團體的邀請,我仍然記得在苦難中歡欣鼓舞的熱鬧氣氛和和諧的場景。
上述三個傳統節日的方法,包括將食品包裝制改為餐票制,用食品券和現金代替積壓的麵粉,解決了知青在假期期間因探親、生病等原因的伙食問題,對改善當時知青的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 無法核實它是否是農場的第乙個,但這肯定是第四營的先例。 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