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人物**海外版。
人民**海外版(2024年12月30日08版)。
情趣餐廳讓人溫暖而快樂。
孫振榮是江蘇無錫人。
我今年84歲,住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岱州新村。 孩子們忙於工作,我通常和妻子住在一起。 隨著年齡的增長,手腳逐漸變弱,冬天上街買菜很冷,回來做飯很麻煩。 今年,我有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家門口有一家“愛情餐廳”。 我和我的妻子每天都有乙個吃午飯的地方——步行不到 10 分鐘,這比去菜市場更近。
還沒走到洛社鎮鎮公園的愛情餐廳,就遠遠聞到了蔬菜的香味。 果然,有我最喜歡的紅燒蝦,還有五香素雞、油膩的麥白菜和肉丸湯。 在我的印象中,大肉已經乙個月不一樣了,小肉至少兩周都不一樣了,時令蔬菜很新鮮。
退休前,我是一名醫院工作人員。 在我看來,餐廳菜品的搭配是科學合理的,可以提供老年人每天需要的能量和營養,而且飯菜很容易消化。 餐廳負責人告訴我,每天早上飯菜都是在鎮(街)的中央廚房準備的,中午11點之前送到每個村和社群的愛餐廳,老人可以來堂食或取餐。 對於腿部有問題的老年人,志願者或工作人員也會將飯菜送到他們家中。
一頓午餐,標準10元,我只付了4元。
為什麼它如此實惠?惠山區實施“補助、自理、關愛企業家”的“1+1+1”共建公益工程,在老人家門口打造“15分鐘就餐服務圈”。 每餐一餐,80歲以上老人支付4元,60歲以上老人支付3元,愛心企業贊助1元,其餘由**補貼。 該專案始於 2019 年,今年已在整個地區推出。
我和妻子在愛情餐廳申請了一張餐卡。 吃完飯後,我又給她打包了乙個,天氣很冷,所以她不用出門。 同時,我還預訂了第二天的午餐。 說到這裡,我感到溫暖和幸福!
本報記者姚雪清採訪整理
與村民一起讓生活更美好。
山東壽光新農戶眾多。
我的家鄉是山東壽光,“中國蔬菜之鄉”。 雖然我還不到25歲,雖然我是“新農民”,但我也是乙個種辣椒4年的“老手”。 今年,我經營的大棚大豐收,我建立的**賬戶充滿了驚喜。
壽光市羅城街道東川灌溉村是一處五彩辣椒種植的特色村落,有近200個單體溫室,長度超過200公尺。 2024年,我承包了兩個溫室,種植五顏六色的辣椒。 經過不斷改進,溫室陸續安裝了水肥一體機、自動風機、植物補光燈等裝置,管理更加智慧型高效。 這個冬天,我能夠遠端開啟家裡手機上的補光燈,借助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證農作物的生長。 智慧型裝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作物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菜農擺脫了“看天吃”的困境。 今年,兩大溫室共生產了20萬斤七彩辣椒,主要用於出口,算出收入近70萬元。
為了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今年年初,我開通了**賬號,與網友分享耕種的樂趣。 日前,粉絲數量達到100萬,吸引了多家合作社和網路平台與我合作。 城市居民在網上下單,當天餐桌上就能出現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短短4個月,我司農產品網上銷售額就突破了20萬斤。 明年,我計畫建立乙個苗木交易平台,讓更多的菜農可以買到質優價廉的苗木。 相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願意工作,憑藉積累的良好口碑,未來的銷售會更廣闊。
在壽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成為“二代棚”,僅東莞村就有10多人。 我們年輕有想法,積極進取,期待乘著壽光蔬菜產業蓬勃發展的東風,與村民們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
本報記者王某採訪整理
凡人的善舉是最溫暖人心的。
馬文剛是內蒙古包頭的一名計程車司機。
2024年,入行3年後,我和朋友組成了乙個團隊,一起做好事。 沒想到,這麼簡單的想法,居然成就了全國首支以“雷鋒”命名的計程車行業志願服務隊。 今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授予我們“北疆模範”榮譽稱號。 回首這一年,奮鬥歷經收穫。
今年,我們公升級了我們的“家”。 年初,包頭市青山區委組織部對雷鋒車隊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公升級:啟動紅色儲能站,翻新榮譽牆,增設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等急救裝置。 “哥哥”和“姐姐”都是普通勞動者,靠跑車養家,做公益肯定會影響賺錢,但大家從來沒有抱怨過。
最讓我高興的是,我們的志願服務一次次得到群眾的認可。 今年6月,我在火車站排隊等候時,乙個女孩繞過我前面的車,直接坐進了我的車裡。 就在我疑惑她為什麼不坐在前面的車上時,女孩說:“我第一次來包頭,這輛車前面有雷鋒標誌,我感到很安心。 “之後,只要她來包頭做生意,就會提前為我們團隊預約。
我在外面開著車做公益,家務、照顧老人、教育孩子、照顧家務等都幫不上忙,幾乎都留給老婆了。 中標“北疆模式”後,我和隊員更有動力了,一點飯也吃不上。但無論刮風雨,每次我和隊員外出做公益,回到黨群服務中心,迎接我們的總是以妻子為首的親子團溫暖的笑臉和熱騰騰的飯菜。
不得不說,老婆的燉羊肉和涼椒真的是一絕。 我也為妻子感到難過,怕她累了,但她總是說:“雷鋒的團隊是為群眾服務的。 整天跑來跑去,為你服務,讓你感到安心,溫暖你的心,是你家人的責任。 ”
凡人的善舉是最溫暖人心的。 我們穿梭在包頭的大街小巷,讓雷鋒精神通過穿梭計程車傳播到城市的每乙個角落,代代相傳。
專訪康璞、郭帥
幫助他們實現更精彩生活的夢想。
李暖家,廣西河池主播。
我今年33歲,來自廣西河池,是左腳短的殘疾人。 我做夢也沒想到,在今年6月舉辦的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中,我獲得了第三名,能夠與全國各地的殘疾人朋友交流學習,探索幫助更多殘疾人過上更好生活的可能性,這讓我非常興奮。
在參加全國比賽之前,廣西省殘疾人聯合會和柳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提供了化妝、普通話、劇本製作等方面的專項培訓,幫助我們不斷提公升自己。 我說話帶有一些口音,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我來說是乙個相當大的挑戰。 起初,我無法區分扁平舌和前後鼻音,對腹式呼吸也不熟悉,但經過早晚的訓練和練習,我逐漸掌握了正確的發音和呼吸模式,在模擬比賽中表現越來越好,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除了成績好,這次比賽也激勵了我。 通過交流,我了解到很多優秀的殘疾人朋友成立了工作室和公司,為更多的殘疾人提供工作機會。 我認為這些做法非常有意義,我已經找到了下乙個工作方向。
比賽結束後,我受邀前往南寧、崇左、柳州等地,為當地殘疾人進行直播和短期培訓,並與他們分享我參加比賽的經歷和心得。 培訓一開始只有10多人,聽完後,學員們的反饋都不是很好。 於是,我修改了培訓大綱和內容,增加了直播的題目怎麼做,直播主題和時長怎麼確定,怎麼提高使用者粘性等實用的“乾貨”。 漸漸地,參加人數增加到70多人,同學們對學習更感興趣了,有的同學會主動給我發現場練習。
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學習技能並更好地融入社會。 我希望建立自己的公司和品牌,為殘疾人士提供更好的技能培訓和更適合的工作,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夢想。
本報記者鄭毅採訪整理
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
潘曉倩是天津的一名大學生。
我今年20歲,就讀於中國民航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 2024年最讓我開心的是,我在校外實踐活動中學會了自己的技能,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我從小就對攝影和攝像感興趣。 在大學裡,我加入了學生記者團,並擔任學校廣播電台的播音員。 今年夏天,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去天津實習,參與了多款新產品的生產。 7月,天津夜生活節啟動,各區開展各類夜市活動。 其中,乙個貨櫃裡的夜市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它巧妙地將天津的港口文化與飲食文化相結合,也實現了廢棄資源的迴圈利用。 經過4個多小時的拍攝和反覆打磨,相關新品**終於發布,收穫了超過40萬的閱讀量和1000多條評論和點讚。
看到自己參與的產品獲得關注,得到網友的肯定,我的工作熱情被點燃了。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將專業學習與實習相結合,以提高我的溝通技巧在老師的指導下,我也學到了很多寫作和拍攝方面的新技能。
除了實習,我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普法志願服務隊。 在老舊小區,我們利用現場答疑的方式,向社群居民普及法律知識和反詐騙知識在小學課堂上,我們通過繪製法律知識圖譜,向孩子們普及未成年人保護知識,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支援和認可。
我的 2023 年很充實。 今年,我第一次走出校園,接觸和了解社會。 這期間,有挫折和失落,但也有成長的喜悅。 我期待明年在社會實踐中繼續進步,遇到更好的自己。
李家定、周一安採訪組織
服務他人,收穫幸福。
吳淑珍,重慶,退休工人。
在過去的一年裡,喜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我家住在重慶市江北區華新街道橋北小區,退休後,我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我有一對孫子,今年9月開始上幼兒園,每天接他們是我的主要工作。 雖然我很忙,但我特別喜歡這種家庭樂趣。 娃娃在學校學到了很多東西,可以表達感情,通常會用一句話來驚喜:“奶奶,我太喜歡你了!“奶奶,等你長大了,我會好好照顧你的!”…聽到這個訊息,我感到非常欣慰。
一家人聚在一起時,我總是有一大桌食物,但當我乙個人在家時,做飯就變成了一項費時費力的任務。 現在,小區裡新建的食堂,解決了像我這樣的老人吃飯的“難題”。 我還加入了義工服務隊,在空閒時間到社群做義工,向長者介紹社群的政策。 這樣一來,生活更加充實忙碌,結交了新朋友,大家一起聊天,做手工,每天都玩得開心,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
社群組織的志願者為窮人送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極端貧困人口中,有的年紀大了,腿腳不便,有的在特殊情況下無法外出。 每當美味的熱餐送到他們家時,他們總是微笑著向他們豎起大拇指,這給人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
在社會眼中,我是志願服務隊的元老,是他們身邊的好朋友,有需要的人都喜歡來找我。 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我也收穫了幸福和快樂。
記者沈景然採訪整理
此版本**由受訪者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