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說,要滿懷信心地發展國有企業
我們還表示,我們將支援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
所以,在中國經濟的舞台上,有代表公有制經濟的A隊和代表非公有制經濟的B隊,那麼這其中有沒有一定的競爭意識,誰來決定競爭的結果呢?
競爭領域的規則
如果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決定比賽的結果,那就很簡單了,同樣的競爭規則,願意賭輸,不管你是私家還是私家;如果是虧錢的行業,為了民生,該如何對待?例如,養老行業,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投資的都是免稅,不以盈利為目標。 如果你想賺錢,那就公平競爭。
如果決定競爭結果的是政府的看得見的手,那就很難了,你會發現法令很多,辦公室的精英們忙得不可開交,市場沒有反應。 方向盤扭來扭去,轉彎時消耗資源。
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都想做大做強,這沒問題,但問題是民營已經失去了信心。
這就引出了乙個問題,為什麼民營過去信心十足,後疫情時代卻沒有信心?改革開放初期,是民營企業做大做大,從無到有,妥妥的中國故事這十年,是國有企業越來越壯大,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國有企業靠什麼做強?是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做強做大,還是依靠最好的專項政策做強做大?
政策紅利能走多遠?
改革開放初期,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在競爭領域經營困難。
這就存在著國有企業的責任定位,國有企業的任務是對自己的盈虧負責,而不僅僅是追求GDP的平台,其基本功能應該是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執行安全, 而不是在競爭激烈的領域與民營企業爭奪各種資源和發展空間。
這就是所謂的國企,有事不做。
要安全有序退出競爭領域,將國有資本集中到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領域,發揮國有企業的基礎保障作用。 直到年底,一些國有企業仍在退出利潤豐厚的房地產行業。 這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好戰略。 這種策略發生了變化,國有企業開始參與競爭領域;不僅要參與競爭領域,還要依靠政策紅利;不僅靠政策紅利做強做大,還要做行業壟斷;那麼,政策紅利的底盤是什麼呢?
有乙個資料可以說明問題,民營經濟發達了,國企也挺強的,東北的國有企業非常大,幾乎都是虧損的,靠著鉅額的財政補貼,政策紅利的底盤是市場經濟的貢獻,這個家庭基礎被蠶食了, 政策紅利結束了,靠政策紅利做強做大走不遠。
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
那麼,國有企業能否在競爭領域做大做強?
當然,這不是問題,政策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市場的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但是,我們不能依靠國家的特殊政策和特殊支援,在不平等競爭的條件下,必須堅持做強做大國有企業。 結果,一些國有企業可能做強做大,但整個國民經濟卻受到了影響,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變得低下。
也就是說,在乙個非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是一種財務責任,政策紅利有其社會合理性,全世界都在這樣做,但如果是為了加速國有制回歸,把政策紅利帶入競爭領域,這就構成了所謂的非市場行為,再加上一些行業的長期壟斷, 如通訊、石油、菸酒等,這個市場的資源配置將逐漸行政化,市場將不再做出積極反應,從而出現外資和民營資本撤退的趨勢,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週期在非市場化行為的多重疊加下結束, 疫情和全球去漢化。
張偉英說得沒錯,國有企業如果靠先做強做大的特殊政策,就和古代官場經濟的尋租沒什麼區別。
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