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原始陶瓷的“重生”,是點燃瓷器文明的第一把火。 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原始陶瓷始發於距今2024年的新石器時代,主窯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等,分布在陝西、河南、山西、甘肅等黃河流域。 到西元前16世紀商朝中葉,中國出現了早期的瓷器。 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之後,是從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是從印刷硬陶發展而來的。 現在看來,在釉層的胎體和燒製過程中還是粗糙的,燒成溫度也低,古樸典雅,土與火融為一體,呈現出原始和過渡的基本元素,所以這個時候的陶瓷一般都叫它"原瓷"。
雖然原始瓷器出現得很早,但陶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主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直到瓷器生產技術得到極大的改進和普及,具體到三國晉代和南北朝時期,瓷器才在許多方面取代了陶器,逐漸取代了金屬和漆器,成為重要的家用器皿和一些具有藝術價值的陳設。
自商、周以來出現的原始瓷器,在秦漢時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最後在東漢中後期逐漸成為成熟的早期青瓷。 這種情況的出現絕非偶然,其根本原因是技術條件的進步。 戰國時期,陶瓷工藝不斷改進,瓷土經水洗粉碎,器皿採用輪法成型,因此壁厚均勻,形狀規則。 此外,由於燒成溫度的不斷提高,窯爐溫度已經超過1100°C,燒瓷的條件已初具規模。 然而,秦漢時期的戰爭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製瓷技術的發展也停滯了近200年,直到東漢中後期才再次出現成熟的瓷器。
表面有鉛釉的陶器出現在西漢中期左右,並在東漢開始盛行。 器皿種類繁多。 用普通粘土做輪胎,多做紅陶色。 採用輪轂手工成型、粘接等方法成型;它裝飾有雕刻、堆疊、成型、印刷和貼上。 圖案上裝飾有繩紋、水波紋、鏈紋、草木、人舞、龍、虎、紅鳥、猴子、熊、鳥、雲等。 其內容的廣度和線條的流暢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些精緻而機智,而另一些則巨集偉。 表面為上釉,釉色有深綠色、淺綠色、赭石色、黃釉色、醬褐色等,有單色釉、復合釉,釉色清澈溫暖。 釉陶可以在800°C左右的低溫下燒製,主要是因為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鉛。
東漢初期的早期青瓷一般以綠黃色或黃綠色釉上釉,故統稱為“老青瓷”。 燒成溫度在1260-1310高溫之間,容器表面通體上釉,釉層厚,光澤度強,輪胎釉結合緊密。 其造型豐富多彩,形式各異,常見的有碗、碗、盤、碗、盆、墊、鍋、壺、鈴鐺、硯台、鍋和五連罐。 最常見的是四系列罐子,口直圓嘴唇,底部平坦,腹部鼓鼓,肩圓。 肩部和腹部之間有四邊形或六邊形等距。 東漢瓷器的釉色為青瓷和黑瓷。 青瓷器皿的胎質比較細膩,吸水率低,有一定的透光率。 其釉層透明,釉面優雅有光澤。 它的裝飾圖案裝飾有繩子圖案、水波紋和貼上的店頭。
東漢藍釉雕花串紋雙系瓷壺。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溫馨說明:我們尊重並感謝原作者,所有沒有作者姓名的文章都是因為找不到作者而造成的,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原作者或同行,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本刊發表的類似微信***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