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北飄家的表哥閒聊了一會兒。 說起崛起,表哥突然嘆了口氣,問了我乙個觸動我靈魂的問題:如何選擇才能不辜負父母的教育支援?他的言下之意很直白:如何通過教育出人頭地,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表弟說,現在他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該去哪裡。 在做就業、伴侶、人際交往等重大人生大事做決定時,他只能依靠自己的認知和網路檢索,家人也不能再為他提供更多的資源、人脈、資訊。 這種無力控制自己命運的感覺讓他感到沮喪。
表哥和我一樣出生在農村,父母根本沒有把握時代的紅利,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吃盡了該吃的苦,吃了該吃的累。
每當叔叔和嬸嬸談起在北京工作的表弟,他們都會感到自豪和欣慰。 其實北漂很辛苦,能堅持到最後的人寥寥無幾。 從表哥的話中不難看出,他很難成為新的北京公民,回老家工作生活的可能性很大。 到時候,表哥、叔叔和嬸嬸肯定會收到很多謠言。
教育確實改變了表哥和作者的命運,讓我們擺脫了“背對天空面對黃土”的代際迴圈。 但高等教育只會給我們更多的選擇,而且遠沒有達到我們可以向上攀登的地步。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自科舉制度引入以來,教育就被賦予了促進階級流動的使命。 學習和出類拔萃是多麼美好而簡單的願望!然而,歷史無情地告訴我們,不僅絕大多數人當不了官,接受體面的教育也是一種奢侈,更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當今社會,雖然教育普及程度很高,教育在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教育對個人實現社會階層提公升有著明顯的侷限性,更不用說利用教育來打破社會階層的僵化了。
首先,通過教育,人們可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從而有可能在事業和社會地位上取得突破。 然而,這種突破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包括政治和經濟制度、社會資源、家庭背景、個人機會等。
其次,教育對社會分層有著複雜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可以促進社會流動,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 另一方面,教育也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弱勢群體可能因缺乏教育機會而陷入貧困和困難。
此外,社會結構是階級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作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都受到社會結構的制約。 因此,僅僅依靠教育來打破階級刻板印象是不現實的。
因此,在這個學歷快速貶值、資本深入各行各業滲透的時代,成千上萬的高校畢業生注定要成為時代發展的犧牲品。 依靠教育改變人生,精英之門正在慢慢關閉。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想出人頭地,教育幾乎是唯一可靠的依靠。 表哥的感慨,不僅表達了自己的苦澀,也傳達了無數年輕人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