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院長尹曉鵬、聯美控股投資發展中心高階投資經理楊亮慈參加了36氪睿“淘金熱浪——資本市場大會”以ESG為主題的圓桌討論,分別就“如何為企業講好ESG故事”進行了闡述。
如何講好ESG故事“圓桌論壇。
尹曉鵬研究全球價值鏈多年,在氣候變化問題凸顯的當下,眾多碳密集型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將面臨怎樣的資產貶值和金融風險?
尹曉鵬就此問題分享了幾點看法。 他提到,首先是轉型問題。 長期以來被稱為化石燃料的資源必將逐漸被取代。 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完全不使用此類資源,而是使用其他資源,如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潮汐能;另乙個是現有能源以其他方式使用。 三四十年前,有實驗試圖將煤燃燒到等離子體的水平,效率更高,汙染更小。 儘管這種解決方案成本很高,但很難商業化。 但對於業內人士來說,這是一條更可行的道路。
二是環境稅和碳關稅問題。 尹曉鵬認為,在這方面,未來企業很可能會受到限制。 國內環境稅可能表現為為企業汙染的買單。 在國外,歐洲設計的碳關稅已被許多國家否決,一些國家現在可以豁免。 但從長遠來看,如果繼續以傳統方式運營,企業的環境成本就會增加。
在上述兩者的中間,還有與政策支援相關的問題,比如資金支援。 如果企業仍然依賴傳統方法,它們應該逐漸貶值。 不過,尹曉鵬也提到,企業通常經營的產品型別多,部分產品不依賴傳統模式,因此企業自身仍有發展空間。
今年6月,ISSB正式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1——可持續發展相關財務資訊披露的一般要求》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2——氣候相關披露》,將於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業界普遍認為,這是全球首套ESG報告標準。
對於上述標準發布對企業的影響,尹曉鵬表示:
首先,它可能會將過去的臨時限制變成制度要求。 “這對企業來說是乙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你(企業)不加速轉型,一些傳統產品可能會受到很大限制,會因為成本原因被迫退出。 ”
然而,對於中國來說,教育資源和研發的效率非常高,所以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乙個新的機會。 “比如,有些資源在東部,我們當時的設想是,東部的發展會轉移到西部,這樣就不會失去工作崗位;但如果你移居海外,雖然價值還在,但由於公司擁有控股權,工作機會就失去了。 “所以這是乙個機遇,也是乙個挑戰。 如果環境標準提高,國內外對碳排放徵收環保稅甚至碳關稅,那麼原來的思路可能要改變,這意味著移居海外可能更合適。 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企業轉型具有促進作用。
晉公升,有時通過激勵,有時通過限制,乙個通過拉動,乙個通過推動。 由於國內的雙碳政策和國際趨勢,中國可能要逐步開始實施相應的措施,這基本上會是一種制度安排。 國內企業有沒有辦法處理,現在在做什麼,能不能扛下來。 政策可能會在該國逐步實施,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性的。 影響是巨大的,但機遇與挑戰並存。 尹曉鵬說。
從企業角度看,楊良慈以聯美控股過去所做的投資和研發為例,說明國內企業已經形成了一些減碳減碳的技術解決方案。
他表示,聯美控股將自己定位為以清潔能源供熱的綜合能源公司,涉及的能源型別包括傳統的煤炭清潔利用,以及天然氣、電力,以及地源熱幫浦、空氣源熱幫浦等新技術、新應用。
楊良慈提到,聯美控股在江蘇的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比較成功。 生物質,聽起來有點初級,是燃燒一些農業秸稈來發電和供熱。 但實際上,它比光伏和風力發電更低碳,是真正的零碳。 因為光伏和風力發電需要 1抵消生產製造過程中發生的碳需要4年時間,但生物質,即秸稈,可以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消耗碳,然後燃燒並釋放到空氣中,每年進行一次迴圈,這才是真正的低碳。
此外,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或熱能並不像現在這樣經濟,但我們公司在這方面更成功。 我們在江蘇建有生物醫藥產業園,專業承接國外製藥企業。 由於歐美和北美對產品的碳足跡要求很高,因此吸引了大量國外製藥企業入駐,這使我們能夠保持我們的經濟效益。 楊良慈說。
展望未來,面對國際機構提出的企業資訊披露新標準和投資機構對企業ESG管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尹曉鵬、楊良慈就企業應如何講好ESG故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楊良慈認為,公司自身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盈利。 為了推動ESG的可持續發展,企業首先應該通過管理或擁抱新時代的網際網絡思維,為自己注入新的基因,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盈利。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實力和能力做強社會效益,做技術改革或商業模式創新,或者優化投資布局,從而助力ESG經營,提高整體社會效益。